bookmark_border7月的几个尝试

7月尝试了几件新鲜事儿,是以为记。

Notion

之前一直有被推荐Notion, 最开始也尝试用过,但还没有真正上手。最近被推荐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做的介绍,种草了Dashboard的设计,于是花了几天也搭建了自己的Notion. 我的主要版面有Project Tracker, 用来记录手头在做的项目的进展。利用Chrome extension搭建了Reading List, 用来暂存网上看到的新闻,博客文章等。话说Chrome自己也出了add to reading list的功能,但是感觉没有那么好用。­但是此项需要时常回去阅读,不然积攒了太长的reading list也不想看了。搬家的时候建了一个to-do list的版面,可以把待办事项分门别类的放上去。相比起to do list 的app, 一整个版面看起来更加清爽。这是一个好工具,希望我能用好。

1SE

受长毛象上看到几个象友的启发,每天拍一秒钟的视频,一个月的时间剪在一起,可以作为一个回顾。我平时不习惯拍视频,时常都需要家属提醒才记得拍。回顾这个月拍下来的片段,主要以吃吃喝喝为主,因为搬家前和不同的朋友聚了几次。有时忘了拍,就会晚上在家补拍猫猫的片段作为补充。偶尔也拍路上的树,或者晴朗的好天气。回头看这一个月,虽然拍下来仿佛很有成就感,但其实并不能准确地记录我的生活。比如,这个月我上了很多芭蕾课,但是都不方便在课上拍视频,留下的记录寥寥。奥运会开幕后也看了很多比赛,但是看比赛的时候总不会还拿着手机拍吧。总之,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是并不想继续了。

每天开心的三件事情

也是受到象友启发而开始记录,我还给每件事都打上了tag. 但下旬因为准备搬家事宜,看奥运加上芭蕾课,没有继续记。我的记录是用Notion做的,可以直接下载成csv文件。统计了一下我的tag, 前20天里,高频出现的是food, task, entertainment 和ballet. 果然是美食赛高!记录的过程中也有小疑惑,不论是吃了好吃的,见了朋友,看了电影,还是打了游戏,都是“做了某事”。我的开心是否一定是因为完成了某事呢?有时也会因为天气而开心,因为猫爱我而开心,这种因为“存在”的开心和因为“做了某事”的开心有什么不同呢?这或许是我要继续思考的问题。这个习惯很好,我想继续坚持。

冥想

因为上火搬家的事情,有一阵子睡得不太好,干脆拉着家属一起开始冥想。我下载了一个名叫Lojong的app, 主要是因为配音都很好听,logo也挺可爱的,而且可以选择学生身份免费使用。Lojong是藏传佛教传统中的一种心灵训练练习,没有继续深入了解。入门训练主要是注意力的训练,例如怎么把注意力停留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怎么注意力停留在呼吸上。家属倒是每每没结束就睡着了,我却是结束之后脑子愈加清醒。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冥想时我的感觉和跳芭蕾时的感觉是很相近的,抛去其他事情不管,只专注此刻的一个movement. 之前也有看到有人以hiking作为meditation的一种方式,那或许对我而言,就是芭蕾?我需要的或许不是dedicated的一段时间的冥想,而是更多地提醒自己,专注在当下身体的感受。

Habit Tracker

因为每天要拍1SE和记录开心的三件事,干脆做了一个habit tracker, 另外的几项是锻炼,早睡早起,以及冥想。其中早睡早起基本上是零完成,除了某天早起去爬山,没有早起的动力实在是太难了。这个月是在Notion上打勾记录,这种记录每天的方式我还挺喜欢的,其实很多人会在手账做,但是我也并没有每天打开手账的习惯。虽然这两年都买了一日一页!明年一定不买了!省钱!模式上想从打勾改为一个模板,可以同时记录每天开心的三件事,重要的to-do list等。另外之前也有morning routine和nighttime routine的想法,等隔离结束了都可以逐步实施起来。

七月过得不错,跨国搬家也很顺利。期待八月,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bookmark_border《事实》:持续地对抗过分情绪化的世界观

《事实》网易蜗牛读书的书架上躺了很久,最初马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副标题“数据思考 避免情绪化决策”很合我的胃口,但当时想看的书太多了,马克了一堆便尘封了。后来有一天随意web browsing的时候,发现比尔盖茨推荐过这本书,副标题又再次击中我,于是马上翻出来开始看。

作者Hans Rosling是我很喜欢的一个TED演说家,但我看完序言才发现这本书的他写的。说起Hans, 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学上宏观经济时教授在课堂上播放的TED演讲视频,Hans用动态的气泡图展示过去几百年来各个国家的GDP变化,一张图中,既有时间维度的变化,也有每一个时间点不同国家之间的GDP大小比较,还有GDP per capita和人均寿命的关系。这种数据的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直观,我在课下还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是我开始喜欢数据分析的一个诱因。

在看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Hans是一名经济学家,没想到他其实是公共卫生领域出身,在研究健康与经济的相关性中,逐渐转向利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真实的世界。遗憾的是,他已于2017年因癌症去世,不能继续在理性思考的路上继续做引路人。

写书的起源是Hans发现,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商领袖,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充满误解和偏差。作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情绪化的本能和过分情绪化的世界。

本书的结构简单直接,主干部分每一章介绍一种常见的的思维惯性,包括一分为二的二元化思维、关注负面消息的负面思维、忽略曲线发展趋势的直线思维、被媒体利用的恐惧本能、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的规模错觉、标签化导致的以偏概全、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而忽略微小的进步、局限在单一视角、将错误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而失去理性。针对每一种思维惯性,作者都会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详细阐述这些思维惯性是如何将我们引入歧途,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把世界一分为二是简单、直观而且情绪化的方法。

这些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在观察世界,寻求事实的时候,总是倾向简单化、情绪化的道路。独立、深入、理性地思考,已经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让我们在情绪化的道路上越来越远。尤其在现今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愈加趋向于看到吸睛的内容,于是情绪被进一步放大,想象中的世界被进一步扭曲。媒体对信息的过滤,不论是出于自我审查,还是为了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吸引流量,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只披露局部信息,关注极端案例,放大情绪。

对应十种思维惯性,作者也介绍了相应的破解之法。总体而言,以多视角观察这个世界,避免情绪化思考,学会消化和吸收媒体的信息,而不是局限在既定的单一思维方式里,让新闻媒体牵着鼻子走,才是解决知道。然而知易行难,只能时时提醒自己,关注数据,并从另一个角度看看。

作者多次强调,

事实往往非常复杂,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原因。

简单的二元化、直线化、由情绪控制的思维,当然能让你无须深入思考便能自我感觉良好的得出仿佛逻辑自洽的结论,但是,这真的是事实吗?

你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该责怪谁。

事实往往隐藏在未经淘洗的信息和固有的思维之后,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美好,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3 | 永远不用长大的Peter Pan

小时候看Peter Pan时,羡慕Wendy的奇遇,羡慕Peter Pan在Neverland自由自在,永远不用长大。今年香港芭蕾舞团推出2019/20舞季的节目单时,毫不犹豫地订了这一出剧

初入场,就已经被幕布上Neverland的地图所吸引,地图在变换颜色的灯光的映衬下更显神秘。幕布拉开,首先上场的是Darling一家。扮演三姐弟中的小弟弟Michael的余珉轩令人眼前一亮,余小朋友今年才十三岁,完全不怯场,台风已经十分稳重,舞步技巧和情感表现都游刃有余。小朋友前途大好,真是让人羡慕啊。

饰演Darling家的宠物狗娜娜的舞者头戴狗狗玩偶头,身披白色塑料绳制成的毛,在舞台上和演员们互动之余,各种卖萌求关注,博得观众一片笑声。同一个舞者在这场演出中,还扮演了反派胡克船长的宿敌鳄鱼,虽然出场并不多,但不论是社会摇solo,驮着从海里救上来的Michael穿过舞台,还是和胡克船长的双人舞,每次都带给大家惊喜,每次都slay全场。舞者穿着全套costume, 十分不容易。

作为剧中最重要的角色,Peter Pan的出场当然最吸引人眼球。待到Darling一家都熟睡时,摆在舞台中间的窗户一开,吊着威亚的Peter Pan便从窗外飞入,寻找他丢失的影子。沈杰扮演的Peter Pan仿佛是从动画片中走入现实,充满的少年气息,找到影子的开心,无法将影子粘回身上的泄气,都演得惟妙惟肖。威亚的加入让“小飞侠”成为现实,待Peter Pan教会Darling三姐弟飞,四人一同飞向Neverland时,又恨自己不能从观众席中跳起来,加入他们的飞行队伍。

沈杰也带来了剧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演出:Peter Pan为了营救被胡克船长掳走的虎莲公主,披上白纱,男扮女装,引诱胡克船长,然后佯装吃醋,要求胡克船长放了虎莲公主。Peter Pan一边假意与胡克船长浓情蜜意,一边却使小计谋趁机踢他一脚或绊倒他,逗得观众们大笑不已。头披白纱的扮相和舞步都有借鉴《吉赛尔》的痕迹,不知道沈杰什么时候能真的出演《吉赛尔》的女主角呢?我一定广邀好友,大力支持!

因为改编自童话,剧组也邀请了一众小舞蹈演员参加演出,其中最萌的要数小炮弹们了。大炮被海盗推上场时,大家还都只当是普通道具,没想到“嘭”的一声,射出一个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圆滚滚小炮弹,一边前滚翻一边冲向迷失男孩们,击中目标后被背着或抱着下台了。果然萌即正义。

除了演员们的用心,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也绝对让人赞叹不已。尤其是下半场幕布一打开,夜空下的沙滩上有一个巨大的海螺,迷失的男孩们把营地设在这里,Wendy教迷失的男孩们跳舞,给大家讲睡前故事,又温馨又浪漫。

几个美中不足的设定。Tinkerbell是小仙女,剧中很多时候用一个闪烁的雪花状灯点代替,不熟悉这个童话的观众很难领会到这个设定,更别说把灯点和扮演Tinkerbell的舞者联系起来。

虎莲公主是由我非常喜欢的舞者陈稚瑶扮演,技巧和表演都没话说,和Peter Pan配合骗过胡克船长,把小女孩被比下去的恼羞成怒神态演得栩栩如生。缺憾在初登场时,经典的挥鞭转虽然惊艳,但是缺少前期铺垫,没有把观众的注意力和气氛酝酿到位,略显突兀。如何平衡技巧的展现和剧情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斟酌。

整出剧欢乐温馨,观众席上笑声不断,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对芭蕾剧的入门者十分友好。艺术总监卫承天上任以来,带给舞团许多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有机会接触芭蕾,了解芭蕾,进而喜欢芭蕾。芭蕾的技巧或许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舞蹈带来的欢乐和情感却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

剧终Wendy带着弟弟们离开Neverland, 临走前再次和Peter Pan玩起了初见时的影子游戏。童年的玩伴,最后再玩一次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游戏吧,在这之后,我就要启程出发,告别你,告别童年。

只有Peter Pan,可以永远不用长大。

bookmark_border《鱼翅与花椒》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经历几轮电商的优惠活动,家里已经堆起了一小座书山。当我下定决心要开始愚公移山时,最想读的就是这本《鱼翅与花椒》。 

忘了最早是在哪里种草这本书的,但好几个关注的友邻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这是一本以外国人的视角、写中国的吃食的书,既有菜谱,又像游记,记录了作者扶霞作为一个英国人在探索中国美食的路途上的所见所闻。 

书的标题很有意思。鱼翅向来被认为是一种珍稀食材,通常出现在豪华宴席上,一般是略显清淡,需要辅以高汤、火腿、老鸡等熬制出味道;而花椒则是常见的调味品,寻常人家,街边小馆,都能觅得它的踪迹,作为点缀品增加菜色的香和麻。不知道作者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否也有意表达这种微妙的对比。 

~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饮食实在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环。又因为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菜系。扶霞从川菜出发,到湘菜,粤菜,福建菜,北京菜,淮扬菜,还有没被翻译出来的新疆菜…借着吃,扶霞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还会说好几门方言,也交往了遍布大江南北的朋友。这本书又像扶霞的回忆录,回顾她对中国从陌生到熟悉的点点滴滴。 

作为广东人,虽然也常常自嘲“我们广东人什么都吃”,但从小到大,家里都不太经常外食,因此许多菜系我也是大学之后才尝试的,尤其是川菜和湘菜。坦白说,我到现在也很难分别川菜和湘菜,对我而言,都是“辣”。 

与扶霞刚好相反,我的吃辣顶峰反而是在英国伦敦交换的时候。彼时,唐人街不是贵贵的传统的粤菜,就是新兴的川菜,偶尔想要慰藉一下思乡之情,只能二选一。换算一下价格,粤菜和香港比起来简直贵得离谱,常常安慰自己很快就能回去了,也只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和几个香港同学凑了一桌打打牙祭。川菜,虽然比较国内的价格依旧贵一大截,但和香港比较反而差别不大,便成了我们更加偏好的选择。尤其是伦敦的冬天阴冷无比,吃吃辣的,感觉全身都暖起来了。还记得有一顿,我们四个女生加单了三次,食量大到把老板都吓到了,反复和我们确认,才帮我们下单。 

我的家乡并不算是广府菜下的,但点心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常说的“饮茶”还有“饮早茶”和“饮夜茶”之分。早茶从七八点开始,偶尔赶上老爸不睡懒觉了,一家人就会一起饮早茶。夜茶常常是晚上八九点开始,小时候需要早睡觉,很难得才能碰上爸妈和朋友饮夜茶的时候带着我一起去。也记得和爸爸一起去广州参加他的大学同学会,我和另一个小孩子比赛吃凤爪,大人们就在一旁偷笑。 

~

扶霞在书中提到,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做川菜时,班上除了她,只有两个女生。她在其中别树一帜,既是因为国籍,也是因为性别。说起来,虽然围着灶台转的大部分是女性,但女性习得“厨艺”这个技能,更多是从长辈、尤其是母亲身上得来。我也是如此。 

小学开始,我放学、妈妈下班之后,闲谈的场所通常都在厨房,妈妈一边准备晚饭,一边和我聊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我的职责,从开始的剥蒜、择菜、洗菜,到后来炒青菜,煎酿豆腐,做番茄炒蛋等难度更大的菜,每一步都是在妈妈的指导下进行。也因此,世界上能做出“妈妈的味道”的番茄炒蛋,除了妈妈,就是我了。想家的时候,除了马上回家,也还有自己下厨这一个选项。 

食物,真的是生活中太重要的一环了。过去的每一个记忆点,都和食物分不开。小时候菜市场的早餐,初中住宿学校饭堂一学期一度的免费餐,高中学校门口的汤米粉和炒面,还有去旅行到每一个地方品尝的当地美食……一种食物代表了一段旅程,而人生也和食物一样,有酸甜苦辣咸,偶尔还会五味杂陈。 

扶霞说,在中国十几年,体验不同的菜系,她的内里早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至少是半中国人。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吃到大吃惯的口味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口味往往是家里的长辈传给我们的,也很大几率会被我们传给我们的下一辈。还有应季当时的菜色,比如我们家在过年的时候,总要备上炸鱼,炸丸子,炒猪肉,蒸鸡,油果…这些都是爸爸从爷爷、从大伯、从外公综合得到的食谱改良而来的。而我找另一半的一个要求,也是要从我爸手里把食谱接手过来。不仅仅是食物把我们变成了拥有某种文化特质的人,我们也在传承着食物和它背后的文化。 

~

书里不单单是介绍食谱或菜色,还会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从最早到访中国的1992年,到原著出版的年份2008年,其实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从扶霞的书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城市化、非典、污染等重大事件的痕迹。老街老巷已经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新的秩序正在逐渐成型。 

自2008年至今,也有十年了,我也很好奇扶霞是怎么看待这十年中国餐饮的变化。伴随着大型购物商场的兴起,海底捞、呷哺呷哺、黄煌记、探鱼等连锁餐厅开遍全国,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到这些更加标准化的餐厅消费,加之全国流行的麻辣口味,对各地的本土饮食文化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食物多样化的减少,会不会也带来文化的愈加趋于一致呢?我想我们都没有答案。 

bookmark_border《山茶文具店》

为了追赶五月六月准备考试而拉下的看书计划,最近看书的速度加快了很多。但近期看到最喜欢的一本,还要数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不过是睡前打开想要酝酿一下睡意,却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进入正文前,是素描家shunshun绘制的镰仓游览图。我真是太爱镰仓了,江之铁,极乐寺,鹤岗八幡宫,荞麦面……看着这张图,仿佛又回到了去年秋天到镰仓游玩的情景。还没开始仔细看书,就已经在心里默默把这本书的分数升了一等。

(designed by shunshun)

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主角雨宫鸠子继承了外祖母的文具店,也帮客人代写书信。雨宫鸠子名字的来历是鹤岗八幡宫的鸽子,又因为《鸽子波波》这首童谣而有了“波波”这个小名。波波从小在外祖母的教导下练习书法,却也因此在青春期和外祖母争吵离家,至外祖母去世后才回乡继承文具店。经历夏、秋、冬、春的一年轮回,波波终于在做代笔人这件事上找到了意义,也和外祖母、和曾经任性的自己和解。

最喜欢这本书的点在于它对写信的细节描写。从来没有想过写信还有那么多讲究。

节日时令需要给亲朋好友写信问候:“在小暑前的是梅雨季问候,小暑和立秋之间才是盛夏问候,一旦过了立秋,就变成残暑问候了。”根据写信的内容和心情,信纸、墨水、字体、用词、书写方式、甚至所用的邮票都各不相同。写吊唁信时要用比较淡的墨水,代表因为过度悲伤,眼泪滴在砚台而让墨色变淡。告知朋友结束一段婚姻时,波波挑选了“Gris Nuage”,即“灰云”颜色的墨水,既能表示谦卑,但也绝不是悲伤的颜色,“云层的后方必定有一片蓝天”。

(J. Herbin Gris Nuage颜色墨水)

用比较柔和的字体做铅字印刷,可以在注重整体礼节的同时,在纸张表面留下轻微的凹凸,表达真情和温馨。而用玻璃笔写信,则能传达委托人纯净温柔的心意。对收信人的称呼,波波往往也要斟酌一二,既要能表达委托人的态度,也要整体协调。波波甚至把邮票比作化妆时的口红,一旦选错,就会毁了整张脸的印象。为此,波波还特意到东京去进购了一批样式各异的邮票,以备未来使用。

这样周到考虑寄信人和收信人双方心情的代笔人是多么温柔体贴呀!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信,字体、排版、收信人读起来会如何,完全不在我的思虑范围内,只知道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波波写完信后,还会把信在佛坛上放一晚,隔天早上再度斟酌内容之后才寄出。而我写信,更像是一鼓作气,写完了也不会再回头读一遍。“书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彼时的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收信人的处境和心情吧。

写信的细节也体现了文具的多样化。Crane & Co.的信纸和信封,J. Herbin的珍珠彩墨,伊东屋的Romeo No.3 原子笔,玻璃笔,奶油帘纹纸,万宝龙的钢笔,满寿屋的稿纸……这本书简直是草单嘛!我写信的时候,对这些还一窍不通,用的纸是学校发的一元一本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笔是十几元一盒打包买的晨光。也是入了手账坑后,才对文具一知半解。

我非常喜欢作者出人意料又精准到位的各种比喻。

在描写外祖母去世后,波波需要处理各类杂事,尤其是遗产相关的问题时,作者写道:“我在回国后,带着仿佛刷洗烧焦锅底般的心境,缓慢而肃穆地解决了这些事。

刷洗烧焦锅底是什么心情呢?不巧本人刚好有过刷锅经验,回忆起来只觉得是长叹一口气,拿起钢丝球,一点一点用力来回擦拭,最后容易变成差不多就成了、不需要也做不到刷得和没烧焦过一样,有一点烦人,有一点难处理,但也有意外的完成感,这样奇妙的五味杂陈的感觉。

代写吊唁信时,波波在酝酿悲伤的心情:“泪腺仿佛变成了磁铁,瞬间吸收了世界上所有的悲伤。

那一刻,过去所有悲伤的瞬间仿佛都回到了波波的脑海中,有小时候养的金鱼翻肚死去的哀伤,有寿司子姨婆去世时的悲恸。我想,没写出来的,肯定还有得知外祖母去世时的泪水,以及没有在外祖母去世前与她和解的难过。

醉心工作时,“看向外头,太阳已经下山,天色已经暗了。夜色仿佛把额头和鼻子贴在山茶文具店的玻璃门上偷看我。

夜晚变成了一个好奇的小孩子,巴在文具店门外往里张望。一天当中,我最喜欢夜幕降临时分,也常常在一天工作即将收尾时,透过办公室的小窗户观察天色一点点变暗。看到这一句身份对调,不由会心一笑。

书中有十多封信,有波波代写的,有外祖母写给她的友人的,也有波波最后写给外祖母的,是会让人合上书后,仍然不断想起,想要反复看的。波波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提笔给外祖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也终于知道,除了花以外,枝叶和根,以及被虫咬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很美丽。

啊,发生在镰仓的故事都好温柔。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度到镰仓去了。

bookmark_border「爱丽丝梦游仙境」:给大人和小孩的童话

香港芭蕾舞团2018/19舞季正式拉开序幕。本舞季的首场演出是由香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卫承天 (Septime WEBRE) 编舞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是该剧的亚洲首演。

这是Septime带领香港芭蕾舞团的第二个舞季,相较于去年七月到埠就迎来的首个舞季,这个舞季无疑有更多时间做足准备。舞团今开展了更多的教育和外展活动,令普通人也有机会接触芭蕾。

故事从序幕真实生活的部分开始,爱丽丝正在和家人一起玩耍。她有一个强势的妈妈和一个钻进书眼里的爸爸,这两人后来分别成为了爱丽丝梦境中的红心皇后和红心国王。家族世交路易斯上场,带爱丽丝去游河野餐,并施法使爱丽丝沉睡。

半梦半醒中,爱丽丝遇到了兔子先生。兔子是本剧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实在是太可爱啦。舞步里有很多跳跃的动作,头上两只耳朵随着他的跳跃一晃一晃的,还会和爱丽丝撒娇,每次出场都引得观众们发笑。

爱丽丝尾随兔子钻入兔窟,奇妙的探险正式开始。她来到一个四周尽是大大小小的门的大厅,喝下药水后身体急速长高,扇一下扇子身体又急速缩小。利用舞者与道具的大小对比造成变大变小的视觉效果,十分巧妙:爱丽丝变大时,原本正常大小的门都变小了一个尺寸,扮演门的舞者也都换成了小朋友;爱丽丝变小时,所有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个超大的道具门在台上,爱丽丝怎么蹦怎么跳,也碰不到门的把手。

爱丽丝不禁大哭,舞台就变成了一个池塘。爱丽丝遇到了睡鼠、渡渡鸟、小鹰和一群火烈鸟。Septime在这里排了渡渡鸟和小鹰的大双人舞段落。本场扮演渡渡鸟的舞者是客席艺术家、华盛顿芭蕾舞团首席舞蹈员Brooklyn Mack, 连续的大跳和转圈都有力到位。扮演小鹰的舞者叶飞飞挥鞭转也游刃有余,令人不由鼓掌欢呼。美中不足的是小鹰的扮相大红配大绿,实在有点接受不了。

爱丽丝又遇见了金鱼先生和青蛙先生,正要送邀请函给公爵夫人,而公爵夫人正在生厨师的气,上演了一段角色反转的双人舞,公爵夫人几度把厨师高高托举起来,惹得观众不停发笑。

舞台画风一变,背景板星光点点,镶有一轮圆月。柴郡猫出场,对着爱丽丝不停蹭蹭,还来了一段即兴双人舞。此处的背景音乐更加偏向爵士风,用弦乐模仿猫咪的“喵喵”叫。月光下配着爵士乐和一只猫一起跳舞,好像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了。

把气氛推向顶点的是经典的下午茶派对,疯帽匠先来了一段个人舞,几个响指的灵感是来自摇滚乐队Queen的Under Pressure, 而后大家便开始疯玩。这一段编舞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舞者们在桌子上跳上跳下,对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下午茶派对,左至右:三月兔,睡鼠,疯帽匠,爱丽丝,兔子先生)

下半场,爱丽丝和兔子闯入了红心皇后的花园派对,并参加槌球比赛。红心皇后因为输了球赛而责怪作为球的刺猬。爱丽丝为刺猬说话,把它们从侍卫手中救出,一同逃入森林。在森林里,爱丽丝遇到了双胞胎兄弟半斤和八两,双胞胎的舞步仿佛镜子一般对应着,整齐又赏心悦目,也有一些逗乐的trick隐含其中。

但不一会儿,众人遇到了红心皇后派来的恶龙。勇敢的爱丽丝斩杀了恶龙,救了朋友,但还是被赶来的红心侍卫带回了皇宫,红心皇后下令“砍头”,而爱丽丝终于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仍然身处家中。故事到此结束。

「爱丽丝」是Septime在五年前在华盛顿芭蕾舞团期间的编舞作品。彼时他已经重编过「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彼得潘」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或有过去的版本可以参照,或有写好的音乐可以遵循,需要做的仅仅是编舞的部分。而到了「爱丽丝」,一切都是从「爱丽丝」这本书开始,要写大纲,分出每个场景的时间,再花近六个月和作曲家、服装设计师和布景设计师们一同创作设计。舞步是最后的部分。

音乐部分受到了很多流行文化的影响,比如前文提到的爵士、摇滚。而最初音乐的编写也是从小提琴等弦乐开始,而不是像典型的芭蕾舞剧一般从钢琴开始。音乐元素也影响了服装的设计,例如金鱼先生和青蛙先生的服装就非常有七八十年代的潮流感。

整体而言,「爱丽丝」集古典和现代两种风格为一体,既有很多古典芭蕾里的技巧,也有不少现代舞的元素。Septime把芭蕾里的爱丽丝改为13岁,因为他觉得书里7、8岁的年纪还有点懵懂无知,而青春期的的女孩则更勇敢 (strong)、更有力量 (girl power),在救刺猬、斩恶龙的情节中更有说服力。

Septime本人尤其支持将芭蕾舞蹈文化带给普罗大众,因此「爱丽丝」里有众多小朋友的角色,从6、7岁到十几岁不等,几乎每个场景都有一小段时间是专属于小朋友们的,比如爱丽丝变大后的“小门”,泪池场景里的小火烈鸟,槌球比赛中被爱丽丝救下的刺猬们,小红心侍卫等。小朋友们都并不怯场,萌意十足,收获一票掌声。

舞蹈编排方面,Septime希望芭蕾舞剧既能吸引小孩和成人前来观看,也要对舞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有众多的大跳、转圈、定格等高难度动作。坦白说,完成度仅能打七十分,虽然大部分动作都能完成,但是质量不高,多处双人舞中的定格动作没有到位;齐舞不够整齐;爱丽丝在台上的时间非常长,但有时候只是傻傻站着。倒是一些逗乐的部分效果很好,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

Septime坦言,这部剧对他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他有太多的想法 (idea) 希望体现出来,这也确实成了本剧的一大弱点。上半场场景较多,很大一部分的场景变换是由“白衣人”在场上直接进行,能明显看出“白衣人”在时间把控方面的紧张,导致动作幅度过大、整体变换不够流畅。而场景变换之多和想象力之发散,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身处“超级变变变”的现场,也能明显的感觉到观众的目光被场景和道具吸引,反而喧宾夺主。

最后要大赞一下舞团两大台柱金瑶和魏巍。我对金瑶的印象一直是「茶花女」中优雅而体弱的玛格丽特,而在后台中见过魏巍也是一脸严肃。但二位在台上扮演红心皇后和红心国王,栩栩如生,前者强势傲慢,后者畏畏缩缩,痴迷读书,都和我对他们的印象相去甚远,宛若二人。芭蕾舞剧不仅是舞,也是剧,舞者除了在技巧方面需要做到精湛,也应体现自己角色的特点和气质,才能给观众讲述一个更加完整的故事。

(金瑶扮演红心皇后)

bookmark_border「安娜·卡列尼娜」

Trailer

今年的香港艺术节由苏黎世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开幕。虽然是文学大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我其实并没有看过原著,真是失礼。也只能在演出之前翻翻维基百科,了解一个梗概。

苏黎世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由舞团艺术总监Christian Spuck编舞。将一本大部头改编为两个小时芭蕾舞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遑论芭蕾舞剧仅依靠舞者的动作表情达意,简直难上加难。

Spuck野心很大。Backstage Tour的时候,他介绍说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安娜、卡列宁(安娜的丈夫)和渥伦斯基(安娜的情人)的三人关系上。而他看来,原著的内容远胜于此。因此,他的改编在安娜的故事之余,也涉及了奥布朗斯基公爵(安娜的哥哥)和他的妻子多丽,以及多丽的妹妹基蒂和列文这两对couple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的俄国,因此服装也大多由当时繁复厚重的服饰稍加修改而来。例如,安娜初为上流社会一员,需要出席各种社交场合,配套的裙子尤为精致,裙摆由不同材质的布料缝了数十层,就为了舞者转圈起舞时的华丽效果。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是军官,Spuck便给他配了一件俄国旧式军官外套,以符合人物身份。Backstage Tour时上手拎了一下几件衣服,估计一件能有三、四公斤。舞者们穿着还能翩翩起舞,着实不易。

Spuck介绍,为了保证演出的完整性,所有的道具服饰全都是从苏黎世运过来的。最初是走海运,提前几个月出发,但赶上了风暴不能按时抵达。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折中到迪拜卸货,再转空运到香港,终于赶上了演出。

为了凸显故事的沉重和压抑,舞台整体都是冷色调,舞者们都穿着深色的服饰。尤其是后半场,安娜和渥伦斯基返回俄罗斯后,安娜便一直穿着黑色的裙子。剧中暖色调的部分唯有两场,一场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私奔到意大利,安娜穿着一条白色的、轻盈的裙子。另一场则是基蒂和列文的婚礼,两人骑着自行车入场,连灯光都变成了暖色调的。

(安娜与渥伦斯基私奔到意大利片段 图源网络)

有几场改编让人印象深刻。

舞会上,列文追求基蒂,主动邀请基蒂跳舞。基蒂却多次推开列文,走向渥伦斯基。然而渥伦斯基心心念念的是在火车站月台初见的安娜。等到安娜出现时,渥伦斯基便再也看不到别人,基蒂更是对安娜嫉妒不已。多重的单向关系,借助着舞者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基蒂;白衣:渥伦斯基;黑裙:安娜 图为trailer截图)

回到了彼得斯堡,在另一场沙龙上,安娜与渥伦斯基重逢。安娜身着大红色裙子,鲜艳而热烈,两人在沙龙上共舞,甚至在沙龙结束之后继续幽会。双人舞中,安娜旋转的裙摆传达的是爱的炽烈和奋不顾身。剧中也体现了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性爱场景,但比起古典芭蕾中的暗示,Spuck选择了更直接的表达方式。

(沙龙后安娜与渥伦斯基亲热片段 图源网络)
(沙龙后安娜与渥伦斯基18x片段 图为trailer截图)

上半场的最后一幕,安娜、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的三人舞简直是我的最爱。三人关系错综复杂,爱情纠缠难解,安娜的虚弱,渥伦斯基的执着,卡列宁的愤怒和纠结,都在这一段舞蹈中一一展现。没看过原著的我,看完这一段真的是尤其心疼卡列宁。

(左:卡列宁;中:渥伦斯基;右:安娜 图为trailer截图)

其他亮点还包括列文逃到村庄后,农民们一起收割庄稼,群舞们都赤裸上半身展露美好的肉体;火车的意向贯穿全场;投影到白布上的黑白影像片段也加重了年代感……

(列文收割庄稼片段 图源网络)
(渥伦斯基坠马片段 图源网络)

但是,要把这么多内容塞进一个两小时的芭蕾舞剧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涉及三条线,而三条线之间的联系并不那么紧密,该剧整体而言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每一小节更像是强行粘合在一起的,中间没有过渡。此外,为了打造整体厚重阴郁的色调,舞者们多穿深色服装,有时候甚至很难区分。

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希望有机会可以二刷!

bookmark_border「堂·吉诃德」和32F

上一次看「堂·吉诃德」芭蕾舞剧还是14年在伦敦交换的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看这出剧。但第一次听说是在念中学时,认识的一个跳芭蕾的姐姐提到她在练习最后的三十二转,由此对这出剧印象深刻,毕竟我到现在还是连一个圈都转不成功人呢(…)

作为香港芭蕾舞团2017/18舞季开幕节目,「堂·吉诃德」集结了舞团最顶尖的舞者,还邀请了柏林国家芭蕾舞团首席舞蹈员兼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客席首席舞蹈员Iana Salenko来扮演Kitri的角色。

图:Iana Salenko扮演Kitri,非本场
来源:网络

「堂·吉诃德」的剧情其实和堂·吉诃德本人关系并不大,男主角Basilio和女主角Kitri私定终身,Kitri的父亲却想把她嫁给一个贵族。堂·吉诃德恰好经过,于是围观了男女主角私奔到结婚的过程。

该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舞蹈、服装、音乐都融入了大量的西班牙元素。Kitri大部分时候也穿着大红色的裙子,头上别着红玫瑰,阳光且活力四射。还有帅气的斗牛士,铃鼓和西班牙响板,偶尔也会让人穿越到「卡门」里去。

第一幕里,Kitri的亮眼的片段是临近结尾时,沿着对角线方向连转接近20个圈后定格。斗牛士和其他村民们也在旁边欢呼,气氛很是热烈。在一个高难度的姿势后 (如下图,注意两人是神奇的嵌合平衡,双手都伸展开),男女主踏上了私奔的道路。

图:「堂·吉诃德」剧照,非本场
来源:The Australian Ballet

第二幕,堂·吉诃德、他的随从、Kitri的父亲和贵族出发去寻找Basilio和Kitri, 经过了吉普赛人的营地,并加入了堂·吉诃德和风筝战争的经典片段。

受伤的堂·吉诃德在梦中见到了爱神和梦中情人。这是全剧中少有的没有融入民族元素的古典芭蕾片段。场间,堂·吉诃德的随从回来找到了堂·吉诃德,并和漂亮的小姐姐一起“翩翩”起舞。不过,看着腆着肚子,动作跟不上节拍,脸上笑成傻兮兮一团的随从,总觉得看到了自己呢 (误)。

第二幕里,男女主的大双人舞 (Grand Pas de Deux) 是一大看点,也即Basilio和Kitri在婚礼上为宾客们献舞的片段。大双人舞通常由出场、慢板舞、男女变奏和结尾等部分组成,在古典芭蕾中非常常见。

「堂·吉诃德」的出场和慢板舞部分有大量的托举和转圈动作,非常考验舞者自身的技巧和两人之间的默契。遗憾的是,大概由于Iana是客席的缘故,与男主角之间的磨合还不够,几个托举动作都完成得稍微马虎。据说Iana周二才抵达香港开始合练,到周六正式上台,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到了变奏部分,Basilio和Kitri开始变着花样秀转圈。我心心念念的32F (Fouettés, 也叫挥鞭转,别想歪了!) 终于等来了!其实对于技巧高超的舞者来说,由于加入了双回旋,即某几个旋转一次转两圈,32F转出35、36圈也是常有的事。我每次看32F也会热衷于数数最后把自己数晕。

在最后的结尾部分,Kitri又分两次各转了16圈。只想说,大大请收下我的膝盖!

完场后,男女主角均返场与观众进行进一步交流。不得不说跳男主角的舞者沈杰的腿实在是太太太长了,小伙伴一直念念不忘。Iana则分享了自己从小好动,于是父母把她送去参加各种运动,后来从体操转入芭蕾的故事。而且,看起来非常年轻、访谈时甚至有点羞涩的Iana竟然已经有一个9岁的小孩了,真是令人意外。

图:剧后访谈
(左:Basilio扮演者沈杰;中:艺术总监卫承天;右:Kitri扮演者Iana)
摄影:本迷妹

Iana经常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排练演出的点滴,甚至还有休假时在游轮上坚持练基本功的视频。晋升为路人粉的我已经毫不犹豫的关注了:iana_salenko。Iana的丈夫Marian也是柏林国家芭蕾舞团首席舞蹈员。两人在一次芭蕾舞赛上认识,相恋,最终Iana加入Marian所在的舞团,可以说是非常让人羡慕了。

现场表演的精彩之处在于,即便剧名一样,不同的演员 / 舞者、不同的剧场、不同的编舞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甚至同样的舞者,在不同的状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表演也不完全一样。Iana扮演的Kitri和我14年在伦敦看过的场次比起来,更为傲娇和古灵精怪。而看她Instagram上的小视频,则更加的放松和自在。

此外,两边的群众演员戏也是很多,比如原本被Kitri父亲选为乘龙快婿的贵族小哥,在Kitri和Basilio的婚礼上,还妄图掺一脚破坏,被村民们拉住了,让人忍俊不禁。

总而言之,「堂·吉诃德」是芭蕾里少有的纯喜剧,没有坏人,十分逗乐。要知道,连「胡桃夹子」这样的圣诞合家欢剧目都有老鼠兵团这个反面角色呢。加之炫目的32F,是不会让人失望的一出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