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港 | 潮福小馆

毕业后到现在,在北角住了五年有余。开始两年在七姊妹道租了一个小房间,室内面积不足百尺,胜在租金可负担,且地理位置优越,回学校或者上班都很方便。楼下一条街上都是茶餐厅,偶尔夜归的时候仍有几家亮着光,也就当作家中亮着灯,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其中一家名为“潮福小馆”,主打潮州卤水,老远就能闻到卤水的独特味道。店门口的操作台上整齐地码着各式卤味,隔着透明玻璃也不能阻挡它们对食客的诱惑。 

我常常打包一份卤猪耳回家当下酒菜。卤猪耳虽不是什么特别的菜式,但是这家的却尤其合我口味。猪耳肥美且卤得入味,加上店里的卤水师傅喜欢切得宽一些,不像其他卤水店切得很细。咬一口,初初感受到的是油脂带来的快乐,咬到底,脆脆的软骨又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再配上一口冰冻的清酒或啤酒,一天的苦闷也仿佛被洗刷而空。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卤猪耳是特别夏天的菜。 

不知不觉间,卤猪耳也成为了我的comfort food. 一个人住的时候,业余时间主要在读CFA,常常一边吃喝一边看课程讲解视频,也不觉得日子孤苦。后来两个人住,下班后是固定的社畜互相吐槽环节,只有吃点重油重盐的菜,借着酒精的帮助,才能短暂的从苦闷的社畜生活中解脱一小会儿。一份卤猪耳两个人吃不太够,间或点些卤鹅,卤牛肚,卤鸡肾等别的菜式,底下还会垫上卤豆腐。店家还会再配上一包醋汁,食客依照自己喜好沾点,清新解腻。 

堂食的时候,我爱点一碗牛腩面,三十蚊出头,在港村算是少见的便宜。面是常见的幼面,但煮得非常弹牙,分量也足。再加十来蚊配一碟青菜,营养算得上全面丰富。和老板熟识的客人还会对牛腩挑肥拣瘦,老板也乐意将就。老板是一个年轻的瘦小个儿,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怎么也不像是做茶餐厅这一行的。我和小吴老是猜测,这间茶餐厅会不会是老板的“家族生意”,而老板因为各种原因从家中长辈接手。然而老板并不善于言谈,我们也过于社恐而没有与老板唠家常,这也就成了没有答案的问题。 

19年5月,潮福因为租约到期关门了,而我们是在6月尾再去时才发现的。遗憾没有和老板好好告别,没有最后再吃一顿卤猪耳和牛腩面。而后港村遭遇社会运动和新冠疫情的重重危机,想来19年夏天关门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了。 

没有拍过照,图片都是找的网图
翻微博总算找到一张旧图,左边还是CFA的notes

bookmark_border申博记

月初拿到梦校的offer, 强行纠结几天后接了,也算是给申博的一年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心里其实一直有读博的想法。本科时候的研究项目虽然和玩儿似的,但做项目过程中,钻进一个问题研究,看paper, 写code, 找到答案或者证出假设,到最后成稿,带来的成就感不是假的。只是我做发展经济的项目,始终太远太虚,加上经济学科竞争激烈,毕业后还是决定先工作一段时间。印象深刻的是,带我做项目的教授,在知道我决定工作后,叹气说,太可惜了。

毕业后,我换了几份工作,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道路要走向何方。我在我的行业里找不到role model. 哪怕多年后我做到了我老板的位置,我会更快乐吗?可能未必。又或者我需要赚很多钱吗?好像也不是,消费主义带来的快乐太短暂。加上工作环境苦闷,每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真的intellectual challenge. 19年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想申请的field,申请的计划逐渐明晰。

各项准备中,标化成绩对我等小镇做题家而言可能是最简单的一部分。19年年末开始复习GRE, 冲动之下报了20年2月初的考试准备激励自己高效复习,没想到疫情爆发,考试直接延期。后来报了4月的在家考试,因为电脑出问题,又延期一次。最后7月终于考上了,幸好一次达标,不用再考。回想起来其实相当于考了三次,因为每次都花时间复习了… 9月考托就顺利多了,除了口语比想象中的差一点,但也够用了。

文书我也开始得很早,从3月开始就断断续续地写,写了大半觉得不对又推倒重来,反反复复,到9月才有完整的初稿。找了几个朋友帮忙看,自己也隔一段时间反复改。改字句,改结构,改到最后我和男票两人看到SOP都要吐了。11月的时候在论坛和小组发现大家都会到fiverr上找人帮忙修改,我也踩着12.1的死线找了一个,不得不说,物超所值。

整个申请过程中最最幸运的部分莫过于3月底认识了M教授,不仅offer了我和他一起做项目的机会,让我的SOP有东西可写,也邀请我参加他们学校的seminar, 由此加深了我对这个field的了解,也认识了一些教授。我的另两个推荐人是本科的教授,并不是这个field的,而我能拿到这么多面试,M教授的推荐信功不可没。给M教授发我的申请材料作为写推荐信的参考时,他还主动帮我改了SOP. 我原本担心他太忙了,没好意思提出让他帮我看。他也鼓励我,觉得我至少能拿6个offer, 这个鼓励支撑了我的心态平和很久。

材料准备好后,填表的部分倒是乏善可陈。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排名选了15所,后来又在朋友的建议下增加到18所,最后拿了7个面试,2个offer, 2个waitlist. I校是waitlist之一,后来再发的offer.

我一直按自己的pace前进,但是也有焦虑的时刻。一次是朋友和推荐人都提到,我选的学校太top了,竞争非常激烈,很有可能全聚德。虽然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还是会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是我过于自信了吗?于是熬夜又挑了几个学校作为备选。一次是申请群里有一个小哥和我的学校list 80%重叠,推荐信也很强,甚至因为他在pre-doc而我在工作觉得他的背景比我更好一些。但是他也在担心全聚德,于是我也开始焦虑,担心申请不上,还要继续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怎么办。

我面试的心态也把握得不太好。最早收到了几所top school的面试,不由得沾沾自喜。然而面试完都很快地收到了拒信,虽然仍然陆续收到面试,但也是不小的打击。后来分析,面试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都是committee member面试,我对面试官的research并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没有表现得特别热情,大概面试官也由此觉得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吧。只能说缘分还浅。于是我既没有达成在伦敦散步的愿望,也没有弥补交换时被首选学校拒绝的悲剧。

庆幸的是在后来的一场面试遇到了熟悉的教授,他一直鼓励我,告诉我我的profile非常强, 就算有学校不给我发offer也大概率是因为觉得我太强了不会take所以不给我发。和我说if he could he would give me an offer immediately, but there are certain procedures they need to follow. 还和我说要享受这个过程,应该看成是我面试他们,我挑一个我觉得最fit的学校,而不是他们在面试我。我问advice的时候,也说一般学生我可能建议他们上些数学课但你应该完全没问题, so just chill. 无敌感动。无敌治愈。打完鸡血又觉得可以再坚持一会儿。

申请真的是马拉松。跑到后面越来越累。收到第一个exploding offer时,与其说是开心,更多的是意难平。男票说我表面上觉得自己很弱,可是心里又觉得自己很强。不无道理。我确实一直在自我挣扎。我能拿到几个tier 1学校的面试,难道不是说明我很强吗?然而面试的结果又不尽人意,不由得迷惑,到底是我的面试技巧差,还是不fit, 还是就是能力不够?申请的时候被劝多申保底的学校,我拿到这么多面试也超出他们预期,让他们很surprised. 但从结果来说他们的预期又没错。幸好再等等,终于被梦校从waitlist里面捞起来。

被捞起来的那天工作特别忙,下班回家路上才有时间查私人邮箱,出乎意料地刷到了offer. 那一瞬间真的觉得所有因为时差,开会,seminar, information session, 面试熬的夜,修的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我终于来到山脚下,可以开始爬山了。

最后小结:

What I think I did right:

  1. SOP写得早,改了n版,找了native speaker润色,最后成果还算满意。
  2. 遇见了M教授,收获了相关的研究经验和推荐信。这个的基础是我一直在坚持帮他做项目,哪怕他忙的时候,我也按自己的想法继续推进,不时给他update.
  3. 坚持看paper, 参加seminar. 这些变化都是日积月累的。我直到6月看paper都看不懂,但是到11月再回头看当时的笔记,好像有了一点点头绪,当然有很多问题现在也还是不懂…

What I would have done differently:

  1. GRE作文的分数还是差了一点,考完我也觉得偏低,但是实在不想再考,就let it be了。其实可以补一个writing sample作为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侧面说明。
  2. 可以写一篇Reaction Paper作为writing sample, 不用很长,2-3页就可以。我在准备的时候总觉得writing sample要写一份完整的report, 或者是research note, 而我的项目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但其实看了一篇很有启发的paper就可以写reaction, 也可以加深自己对paper的理解。
  3. 更主动地reach out. 虽然误打误撞认识了M教授,但其实有别的渠道可以更早地认识更多field里面的教授,也可以更主动地给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教授发邮件,还可以向本科的教授寻求帮助。但我因为太害羞,reach out的还是不够。
  4. 面试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展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哪怕对面试官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也可以多谈谈对program里其他教授的研究的了解和想法,最好能和自己的研究兴趣结合起来。我看了其中一家top school一个教授的很多文章,然而因为面试官不是这个教授,我就只简单地提了一句,回想起来真想把当时的自己揍一顿。

bookmark_border2020: “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

今年因为有认真写一日一页的手账,回头看还是蛮感慨的。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但是在daily challenges中勉强活了下来。

一月充满了OT、健身、GRE. 回家过了最简单的一个年,封关之前返回港村,GRE也被取消了,疫情成了生活的中心。不会忘记李文亮医生去世那晚网络世界的悲鸣。追了《想见你》,重刷《猎人》。拥有港村社畜自我修养的我二月中开始隔天到办公室上班,工作负面情绪很大。三月疫情全球扩散前还去了一趟新加坡。月底上岛,沉迷动森不能自拔。联系上教授开始远程RA.

四月开始处理直接来自大老板们的request, 在办公室挣扎求生。GRE因为设备问题又没有考成。凯哥两部新剧开播,然而《清平乐》实在垃圾,追完了《猎狐》。开始刷《老友记》。五月六月港村疫情基本平稳,芭蕾舞学校和健身房终于重开,RA的项目极度挠头,刷了一本领域内的基础书挠头+1,刷paper挠头+n…追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七月开头就遭受了无妄之灾,“即使还结着难看的痂,那期间里我们也得活下去”,幸好恢复得还成。疫情回归。终于考了GRE. 《乐队的夏天》开播。八月磨出了第一版SOP, 九月杀托,见了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工作之余继续刷paper, 刷virtual seminars, 和教授开会,时差令人修仙。每一个工作日的手账都充满了我对工作的吐槽…

十月十一月花了好多时间改SOP, 敲定了推荐信,继续修仙。小猫做了手术,为了手术费也要继续忍受工作上的气。芭蕾终于考了五月延期到十一月的试,开始重建健身房routine. 疫情来到第四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十二月努力赶申请deadline, 启用新手账,开始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今天交完申请,也算暂时画上一个逗号吧。笑~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be vulnerable, 鼓起勇气去求助。我总是习惯自己去消化情绪,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今年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向他人寻求建议,麻烦朋友修改SOP, 找教授写推荐信,和身边的人倾诉情绪,等等。其实身边的人都很nice很helpful, 只要我鼓起勇气开口。另外,今年要感恩可以wfh, 可以玩switch, 可以刷剧,可以撸猫,可以有人陪。感恩关键时刻的运气,感恩自己拥有的所有。2020年是积蓄力量的一年,希望所做的一切都能在新年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不论申请结果如何,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

  • 保持健身习惯,keep on dancing, 尽量早睡,减脂
  • 拥抱自己的欲望和恐惧,keep calm & complain less
  • Learn something new: 学画画,学一个新乐器或一门新语言
  • 整理博客,保持阅读,保持输出
  • 多和朋友们聊天、视频,多给朋友们送礼物(以抵消自己的购物欲hhhh)
  • 更有系统的生活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5 | RAD G6 考级体验

本文首发WomenOverseas论坛,搬到自己博客上存个底~

不知不觉学芭蕾也四年整了。今年港村遭受一波又一波疫情冲击,11月在疫情夹缝中考完了RAD G6,受 @琴琴贴贴 鼓励,写一些我的体验~

其实我不太能分得清各大流派,只知道俄派和英派的某些动作是有不同的。最近看了一个介绍各流派的视频,也很值得分享:【科普向】芭蕾个大学派与表演风格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RAD就属于其中英国的教学流派。

今年是我第二次考RAD,去年考G5之前有参考知乎上的帖子:英皇芭蕾考试完整流程全攻略 – 知乎 还是蛮详细的!

1. 为什么要考RAD Grade

我一直对芭蕾很有兴趣,毕竟tutu裙太可爱了。(然而到现在还没有穿过…)毕业后租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芭蕾舞学校,便从成人班开始跳。成人班一周一次,虽然课程也包括把杆,中间练习,小跳大跳等,但是因为大家能来的时间也比较不固定,基础差别也很大,老师的教学比较不连贯。大概一年多后,老师建议我转到跳grade的班里,于是和Grade 4的小朋友们(大概10岁左右)一起学舞。比起成人班,跳grade的syllabus更有系统些,跳的动作也更基础,我个人认为芭蕾是一个很讲基础的学科,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正确进阶,也就跟着跳下来了。

决定考RAD一方面是有一个milestone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毕竟RAD也是会打分、分等级的。另一方面是我总觉得自己不会在港久留,未来转到其它studio的时候更容易沟通自己的进度。我学到RAD G7和我跳了4年芭蕾,个人感觉前者是一个更具象的表示你现在的能力程度的方法。

学syllabus最大一个不好就是非常考试oriented. 尤其是离考试越来越近的时候,每堂课都是跳同样的动作,比较闷。当然考完试后,比如现在,老师们就会更加flexible一些,多一些地板练习、核心练习、自由练习等。

后来了解很多同好其实是会直接去考IF (Intermediate Foundation), 但我校IF课程的时间一直合不来(苦逼的上班族…) 所以还是继续学Grade. 多上几节足尖课是我一直的渴望啊!另外,我对在肌肉力量合格之前轻易上足尖这件事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个人感觉没有两三年每周两三节课的练习基础不要轻易上足尖,容易受伤不说,一旦习惯了错误的发力方式再改正真是太难了。不过这也是我自己最近在self-debate的问题,究竟是花时间打基础还是have fun, 我暂时在打基础这一边,但不展开说了。整个RAD考级体系如下,有一部分小朋友到了分岔路口会G6和IF都考。

2. 考试之前的准备

以G6为例,Syllabus可以分为几大部分:Barre, Centre practice, Free movement, Character dance. YouTube上有一个很旧的视频可以参考:Royal Academy of Dancing: Higher Grades Syllabus – Grade 6 (1993 UK VHS) – YouTube

一般来说,九月会正式开始学新一年级的Syllabus, 大概到一二月左右学完全部,开始抠细节,练习partner配合和走位(是的,use of space也是一个打分项),三四月的时候有mock exam, 然后继续抠细节,到五月份考试。今年因为疫情考试一直推迟到了十一月份,所以也才刚刚开始新一年级的syllabus,还不知道明年的考试会安排在什么时候。

所以学习的部分就是跟着老师的指导,重复重复再重复,细节细节再细节,最后变成听到音乐的本能反应。我有时候上班太累了,上课的时候都是一边放空一边跳的 (这样不好!)

另外的准备就是服装道具方面,这个学校一般也是统一安排的。首先练功服是统一颜色的,我校中高年级都是丑丑的深红色,低年级是天蓝色,再小一点的小朋友是粉色的。另外G6的同学还需要买雪纺裙、丝巾、性格舞裙和性格舞鞋,这些在十月左右学校会安排学生量尺寸,大概十二月左右能拿到。低年级一些练习还会用到如帽子、洒水壶、绅士手杖等道具,平时上课的时候自带,考试的时候由学校提供。

3. 考试当天

我校的惯例是要求学生在考前一个班小时到校准备,中低年级的时候老师还会帮你梳头,G6了就要自己把头梳好,考试装备理好:雪纺裙、丝巾、性格舞裙叠好用衣架夹住,性格舞鞋用鞋袋装好挂在衣架上,每个人贴上自己的号码牌。老师会再带着最后过一遍动作,也相当于热身了。考试装扮参考下图网图,我们考试前差不多也这样,除了鞋子有鞋袋装着,不是直接拎着。

unnamed

正常情况下是会有RAD的考官飞过来现场监考的,但是因为疫情就改成了录像,由学校自己的老师在考场里面念每一部分练习的名字。

考试的时候3-4人一组,在考场外排好队,等到考场里摁铃之后依序进场,向考官行礼、报名字,然后挂好裙子等物品,就到把杆上开始考试了。因为考试的场所和平时上课的地方是同一个,所以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或者紧张的。到center practice的部分开始,有些练习是两个两个人做,有的是solo,group mate在跳的其他人在边上站好安静等待就可以。考试结束后再向考官行礼,然后收拾东西离场啦。整个过程大概45分钟左右,主要取决于那个年级syllabus有多少内容。

4. 考试之后

考试成绩出得特别慢,不知道是不是我校的原因,去年五月考的,应该到了九月、十月的时候才收到成绩单,成绩等级分为Distinction,Merit和Pass,基本上都能Pass, 老师的目标也是让学生拿到Distinction. 另外还会有一个小奖章(是真的很小),根据成绩等级分为金银铜。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直到前几个星期才拿到。


以上。感谢我校在疫情之中坚持开课,明天还能去上课。Keep on dancing~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4 | 拍视频看到的错误

上周回家的时候趁机在妈妈单位的舞蹈室拍拍自己练习的样子。虽然平时上课也有镜子,但毕竟看不到全貌,也感觉老师并不会点出很多细节的问题,干脆自己录下来自己研究研究。

不看不知道,真实的样子和自己脑海中的样子差别实在太大,只能安慰自己进步空间也很大。记录几个重点。

1. 笨重,不够轻盈。

坦白说今年的减重计划进度为0,但一直安慰自己体脂稍微有降低,体型看起来也比较结实了。但是,一切都经不起镜头的考验,镜头里的自己实在是太胖了。四肢不舒展和跳跃不轻盈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问题,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笨重。

改进方向

  1. 努力减脂
  2. 注意伸展四肢,至少看起来更修长
  3. 加强核心力量,做跳跃动作的时候注意控制核心和腿

2. 颈肩僵硬,表情失控。

这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太过专注于foot work的我,上半身完全锁住,肩膀和颈部十分僵硬,导致整个姿势看来很诡异。一边跳一边在想动作,完全没有留意要控制表情和眼神,面部完全失控,大部分时候面无表情,十分呆滞;偶尔迷茫或者皱眉,一看就知道忘记动作了。

改进方向

  1. 日常多注意放松肩颈
  2. 跳舞的时候尤其注意上半身不能锁住,而应该保持轻松自然的姿态
  3. 注意眼神要随动作而移动,眼睛要有神
  4. 控制表情,保持自然微笑。

3. 脚尖没有一直绷紧

我在把杆做tendu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的脚尖绷得很好,没想到在centre,尤其是做跳跃动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脚尖的形状,甚至感觉脚在放松状态。回看视频的时候脑内就一直回响着各个老师的呼喊:“Point your feet!”

改进方向

  1. 平时利用弹力带、毛巾等工具多压压脚背,活动脚趾
  2. 练习的时候不能放松hea做,每一次跳跃都要尽力伸尖脚趾

4. Passé不够高

转圈一直苦手的我,终于通过视频找到了一点点症结。虽然原地做passé relevé的姿势仿佛很标准,一旦开始转圈,动作就完全变形,passe leg本应该在supporting leg膝盖偏上处,转圈时却甚至连膝盖的高度都达不到,转圈的过程也没有一直保持外开,转完圈后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姿势。这大概是我一直没法转两个圈的原因之一。

改进方向

  1. 现阶段转圈的时候要特别留心passe leg的位置,要高,要开,三角旗不能倒
  2. 日常练习中涉及retiré时都要尽量高,养成习惯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2 | Grade 5 阶段小结

周末收到了2018-19 Progress Report, 评语摘录如下:

勤学自律,虚心受教,基本功均有进步。建议转圈时多放松颈部肌肉,注意头部与身体的协调性。更准确掌握身体的重心分布,从而提升身体平均能力和增强动作稳定性。继续努力!

上半年稳定转圈和一字马基本达成,7月上了第一堂足尖练习课,进度不错。但是稳定转圈只能转一圈,并且最近发现左边的动作做起来总是没有右边来得协调。果然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啊。下半年除了上每周三堂的芭蕾舞学校之外,在家和Gym也要增加核心和肌肉的练习,港芭的workshop如果时间配合得了就去,也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课能参加。另外,网上也有很多芭蕾相关的练习资源,希望都能利用起来。

下面是几个需要着重加强的方面:

颈部肌肉的放松

上班族肩颈肌肉紧张是不可避免的,google了一圈发现颈部肌肉放松来来回回也是同样的方法:

  1. 和从前跳Jazz时阿雅老师教的一样,即头依次向四个方向拉伸,并用手施力加强效果,每次停留10~20秒。
  2. Ms. Lau教的左右扭头,扭的时候注意幅度大一些,同时仍然保持头正立的位置。
  3. 面对电脑的时候要调整坐姿,多收下巴,让核心多发力支撑。

身体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最后又回到了如何加强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调整发力方法,重组肌肉的过程。和掌握身体的重心分布也是殊途同归呢。

脚踝力量

一起上课的Eva小朋友demi-pointe时的relevé又高又稳,我在旁边看着的时候常常羡慕不已。过去一年小腿的肌肉增长了不少,但是还远远不够,上了足尖更觉得不够用。

网上倒是有很多增加脚踝力量练习的视频和动作,其实也万变不离其宗:

  1. 踮脚提踵,包括直向前,略微内八和略微外八
  2. 脚后跟走路
  3. 利用弹力带勾脚绷脚
  4. 多压腿,多拉伸
  5. 用筋膜球放松足弓

Pirouette: work for double!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分享了很多芭蕾贴士,作者也在其他文章中记录了自己学芭蕾、了解身体的点点滴滴,有时间要认真读读。下面摘抄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如果是平衡好,但頭需要放鬆,如我,練習方法可以為每次上課都花一點時間,把所有細節、姿勢全數丟開,就轉!不要管手,不要管腳,放開來轉。這其實並不簡單,像是要一個從出生就都都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換穿其他衣服。如果一開始無法把頭跟身體分開來的話,每堂課花點時間在練平衡時,把頭慢慢往右轉,回到中間,再轉向左邊(次序可以顛倒)。練習如果讓身體做身體的,但頭卻做不一樣的事。

通常,下面是我微調的方法:1. 如果往後倒,肚子抓緊上半身就能往前一些2. 如果往前倒,肩膀往後轉,背往下3. 如果往passe leg倒,重心便要往supporting leg移。反之,passe leg跟supporting leg的外開需要屁股幫忙一些

转圈考验的是身体整体的协调,每一个部位都要细微调整,才能达到平衡。颈部放松,不要耸肩,背部打开,核心收紧,臀部放正,支撑腿在正确的timing上到high relevé且保持外开, 另一只腿同时上到passé位置。我还是抓不好timing, passé转着转着容易走样,需要多做passé relevé的练习。

港芭的老师强调,转一两个圈的时候,不需要特别用力,更多是依靠头和身体的协调性。向两个圈加油吧!

bookmark_border写小诗的尝试

其实还是不应该尝试逼自己写什么,有点违背了最开始开博客的初衷。因为觉得某个话题“值得写”而开了一个新草稿,结果写不下去却给了自己无限的理由拖延。其实最初不过想要记录一些内心的碎碎念而已。

月初在看石川啄木的《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好喜欢他写的三行小诗,简短有趣,又蕴藏无限深情,于是尝试自己也写一写。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不就三行小诗嘛,既不复杂,又不花时间,脑袋放空的时候想一想,就写好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即便是简单的三行小诗,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每天写,都是想起来一股脑往前几天补,落得多了,就不想写了。第二,仔细回味我的每一天,才发现太枯燥了,无非就是在电脑前又坐了一天,又挤了两次高峰期的地铁,苍白乏味。第三,即便有写事情值得记下来,我也写得太记叙,太平铺直叙,写了几天再看石川的,专业的果然还是专业的啊。

写了19天,结果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还对上了,刚好解答了我的问题。是以为记。

6.1

结婚生子的意义
我想了很久
还是想不透

6.2

整理旧文件时
与过期信件一起扔掉的
是微妙的烦闷心情

6.3

原来我在大部分时间里
脑袋都是空空如也
像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6.4

在地下通道往返穿梭
白炽灯下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
是人吗,或者只是躯壳

6.5

原来我的健身routine是
每天背着健身装备
上下班🏃🏃🏃

6.6

下过雨的早晨蓝天
树上传出阵阵蝉鸣
夏天终于来临

6.7

醒来吵了一架,单方面不说话
后来觉得没意思
就和好了

6.8

摸着装满红油凉皮和酸汤肥牛的圆滚滚的肚子
再散步去吃一客海盐荔枝甘露
我们是这样一起发胖的呀

6.9

在地铁上看到来来往往的
穿白色t恤的人
不由自主得行注目礼

6.10

年少时拖着音响在广场围成圈battle
你说要keep on dancing
那到四十岁也要继续跳下去

6.11

想象着另一种生活状态下的自己
竟然心生羡慕
是不是说明该换一条跑道了

6.12

眼睛一闭一睁 一天就过去了
努力回想今天都做了什么呢
脑海里竟然一片空白

6.13

手上做着简单的活计
思绪已然飘到不知何方
最近很享受这种“灵魂出窍”的状态

6.14

陪你失眠熬夜蹭蹭你的
陪你起床撒娇不许你出门的
是猫猫啊

6.15

爱是冲动
相处是忍耐和包容
我是小气

6.16

星期天的下午
地铁车厢里里外外都是黑压压一片
对这个城市的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6.17

偷偷盼望已久的独处时光
真正到来的时候
只享受了五分钟

6.18

急着赶路的时候
连地下通道的逼仄
也感受不到了

6.19

婚姻是买房生子的前置条件
婚姻是满足来自父辈的期盼
婚姻是醒来觉得身边的人刚刚好

(又,粘贴的时候发现写得还成,继续坚持吧,哈哈。)

bookmark_border迟到的2017年的点滴细碎

新年开始,拖延症简直达到了顶峰。按老板的话说,新年已经过去十二分之一了,我还觉得只要农历年没过,就不算新年。

2017年是工作的第二年,也是相对孤独的一年。毕业后,朋友们各奔东西,散落在不同角落。即便是年初还在香港,常出来聚聚的几个朋友,也在年中陆续离开香港,偶尔才回来一趟。渐渐习惯一个人泡咖啡厅,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饭。但庆幸朋友回来时总愿意一起聊聊天,喝一杯。大概这就是长大的日常吧。

总是三分钟热度的我在17年也有了几件坚持的事。

继16年用《读库·日课》记手账失败后,17年换了passport size的traveller’s notebook, 配上daily和monthly的内芯。Daily的好歹也坚持到了9月,回去翻看还蛮有趣的。Monthly的贴了太多的胶带和贴纸,五颜六色的,像小孩子的产物。十月到日本买了国誉自我当新一年的手账,到了十一月底就迫不及待的启用了。记录了一个多月,真真感受到了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固定和无聊。想到这样的pattern还要持续几年,几十年,一时间心里也是百般滋味。

上了45节芭蕾课。大部分时间在家边上的芭蕾学校上成人班,十月还有机会跟香港芭蕾舞团的老师学习。感慨的是看高中一起跳舞的姑娘的微博,她也在继续,我也在继续,看来曾经说的keep on dancing并没有说说而已。今年开始从成人班转入G4班,和九岁十岁的小朋友们一起跳舞,上课的频率变成每周两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

年初开始多看书,多看电影和剧。一年下来,看了有近五十本书,近七十部电影和剧。不算多,mark在豆瓣上,看着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最喜欢的还是年初看的杨绛先生的《将饮茶》。里面有一小段话印象深刻:“常言道“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想不清楚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知道很多问题可能也没有答案,但却总想追根究底,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也许有些事情,不过是时机恰巧而已,我却爱钻牛角尖,非得找到一个理由不可。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也觉得自己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变得有点乖戾,心态浮躁,而且容易纠结。脾气虽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事后回想起来总是觉得有些许好笑。怎么因为这种奇怪的原因扰乱了心绪呢。今年的我比起去年的我,更加疲惫。

时间是没有形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个节日,是人为的在时间的轴上插入一个个坐标,让人可以在某个时间点长叹一口气:啊,一年又过去了啊。

新的一年,希望可以更沉淀,更专注,照自己的步调生活。希望可以时常停下来,呼吸一下。希望可以继续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