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这天

生日的这天觉得很幸运。Calendar上显示这将会是忙碌的一天:一门期末考,一场讲座,还有一个工作坊。我本来已经说服自己,作为一个二年级博士生,这是一个完美的成长一岁的日程。结果随着日子临近,行程一项项取消。果然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越长大越觉得上天对我尤其宠爱。今年新年写下的愿望之一是至少旅行一次,结果四月到法国交换一个月,八九十月更是每个月出行。八月去了普吉岛,纯躺平的佛系旅游,每天在酒店睡到自然醒,吃自助早餐,然后打打乒乓球或者台球消消食。天气好的话,就在酒店里散散步,沿着小山坡能一路走到海边看涨潮。 天气不好的话,就宅在房间里玩手机。下午溜达到街上做个泰式马杀鸡,吃个饭,一天就结束了。这样的无所事事,像极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暑假。从酒店溜达下来只有一条沿海公路,就像外婆家的那个镇子上只有一条主街,我每日也无非是晃晃右晃晃,打发时光。后来我的暑假越来越短,外婆也从小镇上搬走,我回小镇的次数屈指可数。返程那天去机场的路上,从后排车窗往外看,竟然越发觉得岛上的街景很像小镇的样子。矮矮的楼房,新旧交杂的建筑,超大的广告牌,偶尔路过的4S店,擦肩而过的摩托车,都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国,更不要说回小镇了。我的思乡之情,竟然是在异国他乡得到慰藉,真是令人五味杂陈。

九月去伦敦。今年去了两次伦敦,可是一次家还没有回。伦敦去得多了,也有了惯常的routine. 白天在酒店里开会,晚上见缝插针去看剧,还是走着和八年前一样的路。到的第一晚住在帕丁顿附近,吃的晚餐是几年前和老板一起出差时吃的kebab. 离开前一天照旧去covent garden瞎逛,想不到吃什么,便又去吃了那家意大利餐厅。可见当初的经历,无论愉快与否,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记。也去了海德公园看松鼠,看大鹅。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一开始还想写写这几天开会带来的灵感,思绪却不由自主发散,开始转而继续思考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化身成为此处一棵树,从此只看云卷云舒。

十月去了费城,又觉得在费城old city当一只松鼠也不错。此处的松鼠比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都胖得多,想来伙食是极好的。Old city里公园连着公园,草地上铺满落叶,搭配着和煦的阳光,没有比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发白日梦更享受的事情了。走到另一个公园,本南方人第一次见到一棵树上同时有红到极致和绿到极致的叶子,而且界限分明,仿佛阳光直接把红色的颜料涂抹在了树上。虽然也有和朋友在纽约hudson river河畔散步被风吹得像傻子的时刻,但秋天真是令人愉悦的季节,回想到坡县如夏的四季,只能叹气。旅行暴走的时候脚后跟皲裂,走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深切体会着小美人鱼的痛苦。但也只能劝着自己往前走,来都来了,不得看看前方没看过的风景么。于是逛完博物馆逛完街又去时代广场看了一眼,是真的一眼,看到了传说中的广告牌,就算打卡完毕。还路过了百老汇,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把纽约和百老汇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计划音乐剧行程。但是打卡了NYCB,也算一本满足。对纽约整体印象不咸不淡,地铁是着实旧,但因为行前听了朋友的一通吐槽,倒是在心里做足了最低预期。跨越半个地球见到了三四年没见的旧友,我竟然哭了出来,真是太傻了。今年的幸运还在于得益于四处奔波,见到了好几个老熟人。十一月也有计划出行,又有机会见到另一帮旧友,想想就开心。只是遗憾还没有机会见见国内的家人朋友,希望很快能再见吧。

长途旅行还是很累人的。九月十月两次出行,再加上夹杂其中的琐碎杂事,竟有一种整个人被由内至外打碎的感觉。旅程归来后便是一点点把破碎的自己捡起重新拼接起来,再把接痕一点点磨平。幸好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变的东西作为锚点,比如规律的芭蕾课,猫咪,爱人和朋友。生日前的长周末,去了两天音乐节,还邀请好友到家里包饺子。音乐节上又见到了吴青峰,他唱:”这一天,自由是我们需要的特权。“

想对四年前的自己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你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爱。所以不要怕,哪怕疼痛辛苦,也再坚持一下吧。

bookmark_border在鹿儿岛看樱岛火山

去鹿儿岛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每每在香港呆太久,就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更别提最近动荡的局势。但订了机票后一直忙碌,也没有认真看攻略。幸好鹿儿岛城市不大,旅游业又相对成熟,抵达后搭乘一次环城的城市巡游巴士(City View),就足够初步了解城市的布局和主要的景点。

在鹿儿岛,最引人注目的非樱岛火山莫属。飞机即将抵达鹿儿岛机场时,已经可以透过窗户一睹芳容,恰好那天火山异常活跃,可以看到火山顶端源源不断的冒出云雾,好似一个老烟枪。高度超过1000米的山岳,在市内各处也都随时可见,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从仙岩园和城山观景台眺望的景观。

仙岩园是是萨摩藩藩主岛津氏的别墅和庭园,背倚矶山,面朝锦江湾,一水之隔就是樱岛火山。秋季的午后,园中散布着稀少的游人,甚至让人有种这是属于自己的庭院的错觉。园中岛津氏曾经的度假别邸“御殿”,还保留着部分当时的陈设,仿佛一个转角就会撞见穿着武士服的护卫,或是和身着和服的侍女擦肩而过。御殿是远眺樱岛火山全景的极佳观景之地。从其中一个偏殿往外望,一山一湾一树,都化为己用,樱岛火山和锦江湾都成了园景的一部分。山顶冒出的云烟不断变幻,锦江湾却是沉默的。倘若能坐在屋檐下,手捧一杯热茶,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沉迷其中,想想就觉得真不错啊。

回程时已是傍晚,恰逢火山一个小喷发,云雾因为夹杂着火山灰变成深灰色,又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成独特的粉色,不断向四周扩散,膨胀。巴士兜兜转转,有时候火山被周边的建筑遮住了,再一拐又重现眼前,而那云雾却已变化成完全不同的形状。真好啊,每一秒都是不一样的,在火山面前卑微的我,只能仰望。

临别那天中午,我们沿着步道登山,步道不长,大约三十分钟便抵达城山观景台。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在观景台的石椅坐下,树木繁茂的枝叶成了相框,把城景、海景、山景有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近处俯瞰鹿儿岛,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只有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城市的边缘连着锦江湾,樱岛火山反倒成了背景,远远的,静静的,仿佛温柔注视人间的神祇,不悲不喜。

拿出特意带上山的饭团,有栗子和松茸的时令之味,再到边上的自动贩售机买一瓶果汁,也有了几分野餐的感觉。秋天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偶有一两阵山风吹过,身上些微的汗意也消失无踪。隔着一湾一城,和樱岛火山对望,大概也能体会到几分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下午乘JR 到雾岛,日丰本线沿海岸线修筑而成,前半段樱岛火山仍然近得仿佛触手可及。但随着JR的一路前行,樱岛火山也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最终定格成手机相册里面的好几十张相片。这点痕迹,是回到香港后每次throwback的唯一倚靠。

bookmark_borderI Wanna Be A Tree in Hyde Park

14年交换学期结束离开伦敦后,一直盼望着回去。趁着出差的机会,终于成行,内心的期盼比想象中的更多。

上一次来的时候倒腾了半天地铁加火车才到远在南边Zone 3的住家,这次搭Heathrow Express 15分钟就到达Paddington。原来对Paddington的记忆只有Paddington Bear,出站才发现旧时在一个寒风肆虐的下午或者夜晚来过。冬天的伦敦总是天黑得很早,河道上停泊的船也黑灯瞎火,这次夏天再访才发现竟然热闹无比。河道边竟然还有一只全身染成蓝色的熊雕像, 又想起旧时和朋友满城跑抓熊的体验。

(Back in 2014, there was 50 Paddington Bears redesigned by celebrities hiding in the corners of London streets. My friend and I traveled around London to take photos of them, though by the time we leaved, we still haven’t caught them all. I found myself more connected to the bear and the city after such an unique journey. Not sure whether anybody share the same memory as me. :P)

白天逛City,走着走着才发现这也到过,那也到过。14年的我还太不懂事,大部分时候都跟着朋友吃喝玩乐,不记路,不记地名。这次由莫名的熟悉感才意识到,哦,当年还在这里吃过饭,当年还在这里和朋友们追逐打闹。说的就是110 Bishopsgate Duck & Waffle楼下的Sushisamba.

晚上照旧看音乐剧。第一天看Book of Mormon, 当年这部剧太热门,我们两个穷学生没舍得花四五十镑在一部剧上,于是路过Prince of Wales Theatre时总要试试抽奖,结果到离开前也没有抽中。剧确实有趣又搞笑,只是中途我因为超长待机的一天迷迷糊糊,差点睡过去。我常在看喜剧的时候睡着,真是一个奇怪的睡癖。第二天看Come from Away, 和声和得太好了。道具是简单的桌椅,却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演员们换角色的时候很流畅,穿上一件格子衫外套就换了一个身份,群像都很有记忆点。整场一气呵成,没有Interval也不觉得漫长。Plus people are so kind in Gander!

看完剧出来,天还没黑透。走到Piccadilly Circus搭车回酒店,Bakerloo Line还是那么老旧,手机依然没有信号。第一天百无聊赖放空,第二天顺路买了一本书在车上看,到今天书签仍停留在车上看的那一页。

我太爱西区了,夏天的西区更是尤其美好。Off work之后的白日时光那么漫长,可以在Covent Garden街边的小餐馆点一杯酒喝到地老天荒。每个人脸上都是灿烂和满足,和香港地铁里一张张poker face简直天壤地别。我真想融化在San Carlo Cicchetti的Summer Kiss里。天将将要黑时,Piccadilly Circus有一队小年轻在涂鸦填充爱心,另一队小年轻在跳舞。每一个元素独为一体时都已经足够美好,更别说组合在一起了。

旅行的最后一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带一本书到Hyde Park找一个树荫坐下,后又在湖边和陌生人分享一张长椅。公园里游人如织,各地的语言夹杂在一起都成了背景音,而我的思绪早已在书中穿梭。间或伸个懒腰,换个座位,吃个Ice Cream Waffle, 漫无目的又心满意足。

我多想变成Hyde Park的一棵树,哪管世上纷杂吵闹,我只管自由伸展,肆意生长。

bookmark_border写在24岁边上

昨晚在跑步机上想好了给周末过生日的树熊的生日礼物和生日祝语,今天竟然先收到了父母给我的生日祝贺。九月初二,农历生日。我总记得距离新历生日还有一阵子,父母却更传统地习惯了按农历来记日子。

按照家里虚岁的算法,今年已经24岁了。都说24岁是花一样的年纪,但难道44岁、64岁甚至84岁就不是了吗?这么一想,24岁的生日,和往常的每一个生日一样,也和未来的每一个生日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今年印象深刻的两个moment,一直想记下来。

一个是深夜和的士司机讨论,六十块钱(从办公室打车回家的车费)在中环可以吃一餐什么样的午饭。我常在南记点的牛腩牛丸米粉,六十块钱绰绰有余,但司机觉得吃米粉是最不经济实惠的;巷子里的两餸饭叉烧饭或是别的盖饭,勉强够吃,也勉强能吃;楼下SimplyLife好一点的两餸,要六十三块;吃翠华是肯定不够的,除非也是米粉米线,分量还小……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揭开了表面的光鲜亮丽,无非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琐碎小事而已。买菜做饭洗碗,百佳的蔬菜更便宜,但惠康的鸡蛋更实惠;扫地拖地,养猫后家里飘着的毛也多了……下班后的自由时光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光是把家务活做妥当,就已经要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了。自己开始生活、开始打理一个小家后,愈发佩服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上班的同时把一家三口照顾得妥妥帖帖。而我下班后只想做一颗懒散的沙发土豆,躺下就不要再起来。

另一个是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七点下班,通勤单程半小时,到家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完,已经接近九点了。抓紧时间到超市抓了一包青菜一盒方便面当晚饭,结账时收到闺蜜的微信说前男友领证了,一瞬间有点shock. 同一个月领证的还有好不容易联系上、和我说还不想结婚的老友,以及好几个初中同学。扎堆结婚的年份来得那么突然,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吃着方便面的我顿时百感交集。

倘若我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路,回到家乡小城,考编制,靠父母的庇荫买房买车,和另一半谈得差不多了就步入婚姻殿堂,也接着考虑是不是有一两个小孩;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离父母很近,是互相依赖,也是互相支持……如果,如果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生活会轻松很多吧? 

是我现在过得不稳定吗?也不是。写手账时发现每天其实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朝九晚七,犹如复制一般。不是指工作上或生活上的稳定,而是心理状态上的稳定,一种settle down的感觉,像一个风筝在天上飘着,但有一根线扯着你。但我没有这根线,我只是自己飘着。

书上说,二十来岁的人总是想东想西,这叫quarter-life crisis, 青年危机。

青春期危机,青年危机,中年危机,更年期危机……人生还真是一个危机接着另一个危机。生而为人,到世上走一遭的意义何在呢?有快乐有痛苦,真说不好哪个更多一些。人生有意义吗?这个意义大约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但是真的能找到吗?

哎,不想写得那么丧的,却不知不觉垂头丧气。常常在想,长大好难,活着不容易。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的生活并不单单是我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事已至此,只能硬撑一口气,找点乐子继续活下去,还要努力活得好一点。

十月总归还是令人欣喜的。过完生日,冬天就要来了,而我喜欢冬天远胜于夏天。新的一年也不远了,新年总是好的。《倒数第二次恋爱》里,大哥说:“生日的时候,要庆祝的有两件事:第一,毫无疑问,就是庆祝你降生到这个世界;还有就是,庆祝你健健康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蜡烛的数目,就是你努力到现在的证明啊。你是这么努力地走到了现在。”

是啊,回头看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上一个本命年还在念初中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自己竟然会在香港工作生活。而下一个本命年,我又会在哪里、做什么呢?谁知道呢。

跑步机窗外对着的巷子尽头,很像是高中学校的门口。想到生日,也想到念高中有一年,舍友问我生日愿望是什么。我说,希望自己勇敢一点吧。这几年,去的新地方和接受的新挑战都不少,甚至尝试了高空跳伞,简直是勇气暴增。

长大一岁,希望自己能够更坦然。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纠结和不安、欲望和虚荣、缺陷和不完美,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现实,坦然地在空白的人生之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结尾撒一波鸡汤吧。亲爱的,你无需遵照别人的指示,也不需要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按自己的节奏过。

愿你有离开的能力和勇气。

愿你自由。

bookmark_border迟到的2017年的点滴细碎

新年开始,拖延症简直达到了顶峰。按老板的话说,新年已经过去十二分之一了,我还觉得只要农历年没过,就不算新年。

2017年是工作的第二年,也是相对孤独的一年。毕业后,朋友们各奔东西,散落在不同角落。即便是年初还在香港,常出来聚聚的几个朋友,也在年中陆续离开香港,偶尔才回来一趟。渐渐习惯一个人泡咖啡厅,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饭。但庆幸朋友回来时总愿意一起聊聊天,喝一杯。大概这就是长大的日常吧。

总是三分钟热度的我在17年也有了几件坚持的事。

继16年用《读库·日课》记手账失败后,17年换了passport size的traveller’s notebook, 配上daily和monthly的内芯。Daily的好歹也坚持到了9月,回去翻看还蛮有趣的。Monthly的贴了太多的胶带和贴纸,五颜六色的,像小孩子的产物。十月到日本买了国誉自我当新一年的手账,到了十一月底就迫不及待的启用了。记录了一个多月,真真感受到了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固定和无聊。想到这样的pattern还要持续几年,几十年,一时间心里也是百般滋味。

上了45节芭蕾课。大部分时间在家边上的芭蕾学校上成人班,十月还有机会跟香港芭蕾舞团的老师学习。感慨的是看高中一起跳舞的姑娘的微博,她也在继续,我也在继续,看来曾经说的keep on dancing并没有说说而已。今年开始从成人班转入G4班,和九岁十岁的小朋友们一起跳舞,上课的频率变成每周两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

年初开始多看书,多看电影和剧。一年下来,看了有近五十本书,近七十部电影和剧。不算多,mark在豆瓣上,看着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最喜欢的还是年初看的杨绛先生的《将饮茶》。里面有一小段话印象深刻:“常言道“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想不清楚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知道很多问题可能也没有答案,但却总想追根究底,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也许有些事情,不过是时机恰巧而已,我却爱钻牛角尖,非得找到一个理由不可。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也觉得自己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变得有点乖戾,心态浮躁,而且容易纠结。脾气虽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事后回想起来总是觉得有些许好笑。怎么因为这种奇怪的原因扰乱了心绪呢。今年的我比起去年的我,更加疲惫。

时间是没有形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个节日,是人为的在时间的轴上插入一个个坐标,让人可以在某个时间点长叹一口气:啊,一年又过去了啊。

新的一年,希望可以更沉淀,更专注,照自己的步调生活。希望可以时常停下来,呼吸一下。希望可以继续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