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愿归潮终相遇

其实还是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心情。乍听到消息的时候不是不震惊,仔细想想却非常非常理解。大概活着真的太痛苦了,跳下去也是一种解脱吧,一切烦恼都可以成为过去,被抛在脑后。至于未来,也不想未来了。我不敢去细想学姐经历了什么,又经过怎么样的思考,最终做出了这个选择。这仿佛是一个黑洞一样的存在,一不小心就会被吸进去,再也出不来。有时候,我站在天桥上,面对底下川流不息的车流,也会想,跳下去,是不是就可以永远轻松了。假装自己没心没肺,很多问题不要深思,不要想太远,就这样表面地潦草地暂且活着,大概是我能勉强维持的小计谋吧。活过明天,活过这个星期,活过这个月,慢慢把生命拉长。

脑海里反复回想的都是初见时学姐大大的笑脸。和学姐差了两届还是三届,我已经记不清了。认识学姐的时候她刚从top school交换回来,因为是同一个社团,大概别人和她提起过我,她在路上就直接和我打招呼了。反而是我,之后再和朋友八卦才知道学姐是前几届的社团主席。后来我们一起上一门大课,课上一个练习题我想不通,想要提问但教授没有留意到,坐在前排的学姐主动转过头来和我解释。毕业之后的交集只剩下社交媒体的互相点赞,但学姐的ins其实更早地停留在了去年。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她的账号还静静躺在我的关注列表里,其实是不是可以假装她在某个地方活着呢?

最近看了Soul. 故事设定里,人出生前,灵魂呆在The Great Before, 死亡以后会到The Great Beyond. 电影着重讲述前者,并没有对后者有过多的介绍。死亡后,灵魂被传送带传送到一个大圆环里,变成一个亮点。在那之后呢?死亡的下一站是哪里?如果死亡是终点,那么活着的苦累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如果死亡是另一个起点,那么下一辈子,或者afterlife, 会比现在更好,还是更差呢?死和生一体两面,而我既想不通为什么要活着,像Soul里的22号,也搞不懂死亡的意义。

家里有个特别偏爱我的长辈,虽然每年只见一两次,但过年给我的红包都比别的小孩更大份。有一年寒假补课特别忙,没有回老家,他还特地到我们家来给我发红包。长辈到小辈家里,太少见了。然而他去世的那年我高三,直到我高考完我爸妈才和我说,那时他都走了好几个月了。因为见面不频繁,平时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偶尔想起来,心里仿佛受了重重一击。我考上了很好的学校,也只能在他相片前烧掉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他能收到吗,我不知道。

我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搞明白活着的意义。和很多人疏于联系,但知道他们还在某处,只要我想,就能说上几句话,这个感觉还是很美妙的。死亡不是一件坏事,我也不惧怕死亡,但对于留在世上的人来说,不管你做什么,都再也找不到那个人了,就这样被死神彻底切断了联系。想想真是难过。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单曲循环大张伟《世上最美好的祈祷》,好希望你们也能听到。未来某一天我们一定会在云漫间在星河边再次相遇,希望不会太久。

bookmark_border2020: “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

今年因为有认真写一日一页的手账,回头看还是蛮感慨的。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但是在daily challenges中勉强活了下来。

一月充满了OT、健身、GRE. 回家过了最简单的一个年,封关之前返回港村,GRE也被取消了,疫情成了生活的中心。不会忘记李文亮医生去世那晚网络世界的悲鸣。追了《想见你》,重刷《猎人》。拥有港村社畜自我修养的我二月中开始隔天到办公室上班,工作负面情绪很大。三月疫情全球扩散前还去了一趟新加坡。月底上岛,沉迷动森不能自拔。联系上教授开始远程RA.

四月开始处理直接来自大老板们的request, 在办公室挣扎求生。GRE因为设备问题又没有考成。凯哥两部新剧开播,然而《清平乐》实在垃圾,追完了《猎狐》。开始刷《老友记》。五月六月港村疫情基本平稳,芭蕾舞学校和健身房终于重开,RA的项目极度挠头,刷了一本领域内的基础书挠头+1,刷paper挠头+n…追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七月开头就遭受了无妄之灾,“即使还结着难看的痂,那期间里我们也得活下去”,幸好恢复得还成。疫情回归。终于考了GRE. 《乐队的夏天》开播。八月磨出了第一版SOP, 九月杀托,见了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工作之余继续刷paper, 刷virtual seminars, 和教授开会,时差令人修仙。每一个工作日的手账都充满了我对工作的吐槽…

十月十一月花了好多时间改SOP, 敲定了推荐信,继续修仙。小猫做了手术,为了手术费也要继续忍受工作上的气。芭蕾终于考了五月延期到十一月的试,开始重建健身房routine. 疫情来到第四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十二月努力赶申请deadline, 启用新手账,开始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今天交完申请,也算暂时画上一个逗号吧。笑~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be vulnerable, 鼓起勇气去求助。我总是习惯自己去消化情绪,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今年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向他人寻求建议,麻烦朋友修改SOP, 找教授写推荐信,和身边的人倾诉情绪,等等。其实身边的人都很nice很helpful, 只要我鼓起勇气开口。另外,今年要感恩可以wfh, 可以玩switch, 可以刷剧,可以撸猫,可以有人陪。感恩关键时刻的运气,感恩自己拥有的所有。2020年是积蓄力量的一年,希望所做的一切都能在新年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不论申请结果如何,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

  • 保持健身习惯,keep on dancing, 尽量早睡,减脂
  • 拥抱自己的欲望和恐惧,keep calm & complain less
  • Learn something new: 学画画,学一个新乐器或一门新语言
  • 整理博客,保持阅读,保持输出
  • 多和朋友们聊天、视频,多给朋友们送礼物(以抵消自己的购物欲hhhh)
  • 更有系统的生活

bookmark_border在鹿儿岛看樱岛火山

去鹿儿岛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每每在香港呆太久,就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更别提最近动荡的局势。但订了机票后一直忙碌,也没有认真看攻略。幸好鹿儿岛城市不大,旅游业又相对成熟,抵达后搭乘一次环城的城市巡游巴士(City View),就足够初步了解城市的布局和主要的景点。

在鹿儿岛,最引人注目的非樱岛火山莫属。飞机即将抵达鹿儿岛机场时,已经可以透过窗户一睹芳容,恰好那天火山异常活跃,可以看到火山顶端源源不断的冒出云雾,好似一个老烟枪。高度超过1000米的山岳,在市内各处也都随时可见,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从仙岩园和城山观景台眺望的景观。

仙岩园是是萨摩藩藩主岛津氏的别墅和庭园,背倚矶山,面朝锦江湾,一水之隔就是樱岛火山。秋季的午后,园中散布着稀少的游人,甚至让人有种这是属于自己的庭院的错觉。园中岛津氏曾经的度假别邸“御殿”,还保留着部分当时的陈设,仿佛一个转角就会撞见穿着武士服的护卫,或是和身着和服的侍女擦肩而过。御殿是远眺樱岛火山全景的极佳观景之地。从其中一个偏殿往外望,一山一湾一树,都化为己用,樱岛火山和锦江湾都成了园景的一部分。山顶冒出的云烟不断变幻,锦江湾却是沉默的。倘若能坐在屋檐下,手捧一杯热茶,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沉迷其中,想想就觉得真不错啊。

回程时已是傍晚,恰逢火山一个小喷发,云雾因为夹杂着火山灰变成深灰色,又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成独特的粉色,不断向四周扩散,膨胀。巴士兜兜转转,有时候火山被周边的建筑遮住了,再一拐又重现眼前,而那云雾却已变化成完全不同的形状。真好啊,每一秒都是不一样的,在火山面前卑微的我,只能仰望。

临别那天中午,我们沿着步道登山,步道不长,大约三十分钟便抵达城山观景台。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在观景台的石椅坐下,树木繁茂的枝叶成了相框,把城景、海景、山景有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近处俯瞰鹿儿岛,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只有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城市的边缘连着锦江湾,樱岛火山反倒成了背景,远远的,静静的,仿佛温柔注视人间的神祇,不悲不喜。

拿出特意带上山的饭团,有栗子和松茸的时令之味,再到边上的自动贩售机买一瓶果汁,也有了几分野餐的感觉。秋天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偶有一两阵山风吹过,身上些微的汗意也消失无踪。隔着一湾一城,和樱岛火山对望,大概也能体会到几分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下午乘JR 到雾岛,日丰本线沿海岸线修筑而成,前半段樱岛火山仍然近得仿佛触手可及。但随着JR的一路前行,樱岛火山也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最终定格成手机相册里面的好几十张相片。这点痕迹,是回到香港后每次throwback的唯一倚靠。

bookmark_borderI Wanna Be A Tree in Hyde Park

14年交换学期结束离开伦敦后,一直盼望着回去。趁着出差的机会,终于成行,内心的期盼比想象中的更多。

上一次来的时候倒腾了半天地铁加火车才到远在南边Zone 3的住家,这次搭Heathrow Express 15分钟就到达Paddington。原来对Paddington的记忆只有Paddington Bear,出站才发现旧时在一个寒风肆虐的下午或者夜晚来过。冬天的伦敦总是天黑得很早,河道上停泊的船也黑灯瞎火,这次夏天再访才发现竟然热闹无比。河道边竟然还有一只全身染成蓝色的熊雕像, 又想起旧时和朋友满城跑抓熊的体验。

(Back in 2014, there was 50 Paddington Bears redesigned by celebrities hiding in the corners of London streets. My friend and I traveled around London to take photos of them, though by the time we leaved, we still haven’t caught them all. I found myself more connected to the bear and the city after such an unique journey. Not sure whether anybody share the same memory as me. :P)

白天逛City,走着走着才发现这也到过,那也到过。14年的我还太不懂事,大部分时候都跟着朋友吃喝玩乐,不记路,不记地名。这次由莫名的熟悉感才意识到,哦,当年还在这里吃过饭,当年还在这里和朋友们追逐打闹。说的就是110 Bishopsgate Duck & Waffle楼下的Sushisamba.

晚上照旧看音乐剧。第一天看Book of Mormon, 当年这部剧太热门,我们两个穷学生没舍得花四五十镑在一部剧上,于是路过Prince of Wales Theatre时总要试试抽奖,结果到离开前也没有抽中。剧确实有趣又搞笑,只是中途我因为超长待机的一天迷迷糊糊,差点睡过去。我常在看喜剧的时候睡着,真是一个奇怪的睡癖。第二天看Come from Away, 和声和得太好了。道具是简单的桌椅,却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演员们换角色的时候很流畅,穿上一件格子衫外套就换了一个身份,群像都很有记忆点。整场一气呵成,没有Interval也不觉得漫长。Plus people are so kind in Gander!

看完剧出来,天还没黑透。走到Piccadilly Circus搭车回酒店,Bakerloo Line还是那么老旧,手机依然没有信号。第一天百无聊赖放空,第二天顺路买了一本书在车上看,到今天书签仍停留在车上看的那一页。

我太爱西区了,夏天的西区更是尤其美好。Off work之后的白日时光那么漫长,可以在Covent Garden街边的小餐馆点一杯酒喝到地老天荒。每个人脸上都是灿烂和满足,和香港地铁里一张张poker face简直天壤地别。我真想融化在San Carlo Cicchetti的Summer Kiss里。天将将要黑时,Piccadilly Circus有一队小年轻在涂鸦填充爱心,另一队小年轻在跳舞。每一个元素独为一体时都已经足够美好,更别说组合在一起了。

旅行的最后一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带一本书到Hyde Park找一个树荫坐下,后又在湖边和陌生人分享一张长椅。公园里游人如织,各地的语言夹杂在一起都成了背景音,而我的思绪早已在书中穿梭。间或伸个懒腰,换个座位,吃个Ice Cream Waffle, 漫无目的又心满意足。

我多想变成Hyde Park的一棵树,哪管世上纷杂吵闹,我只管自由伸展,肆意生长。

bookmark_border写小诗的尝试

其实还是不应该尝试逼自己写什么,有点违背了最开始开博客的初衷。因为觉得某个话题“值得写”而开了一个新草稿,结果写不下去却给了自己无限的理由拖延。其实最初不过想要记录一些内心的碎碎念而已。

月初在看石川啄木的《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好喜欢他写的三行小诗,简短有趣,又蕴藏无限深情,于是尝试自己也写一写。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不就三行小诗嘛,既不复杂,又不花时间,脑袋放空的时候想一想,就写好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即便是简单的三行小诗,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每天写,都是想起来一股脑往前几天补,落得多了,就不想写了。第二,仔细回味我的每一天,才发现太枯燥了,无非就是在电脑前又坐了一天,又挤了两次高峰期的地铁,苍白乏味。第三,即便有写事情值得记下来,我也写得太记叙,太平铺直叙,写了几天再看石川的,专业的果然还是专业的啊。

写了19天,结果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还对上了,刚好解答了我的问题。是以为记。

6.1

结婚生子的意义
我想了很久
还是想不透

6.2

整理旧文件时
与过期信件一起扔掉的
是微妙的烦闷心情

6.3

原来我在大部分时间里
脑袋都是空空如也
像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6.4

在地下通道往返穿梭
白炽灯下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
是人吗,或者只是躯壳

6.5

原来我的健身routine是
每天背着健身装备
上下班🏃🏃🏃

6.6

下过雨的早晨蓝天
树上传出阵阵蝉鸣
夏天终于来临

6.7

醒来吵了一架,单方面不说话
后来觉得没意思
就和好了

6.8

摸着装满红油凉皮和酸汤肥牛的圆滚滚的肚子
再散步去吃一客海盐荔枝甘露
我们是这样一起发胖的呀

6.9

在地铁上看到来来往往的
穿白色t恤的人
不由自主得行注目礼

6.10

年少时拖着音响在广场围成圈battle
你说要keep on dancing
那到四十岁也要继续跳下去

6.11

想象着另一种生活状态下的自己
竟然心生羡慕
是不是说明该换一条跑道了

6.12

眼睛一闭一睁 一天就过去了
努力回想今天都做了什么呢
脑海里竟然一片空白

6.13

手上做着简单的活计
思绪已然飘到不知何方
最近很享受这种“灵魂出窍”的状态

6.14

陪你失眠熬夜蹭蹭你的
陪你起床撒娇不许你出门的
是猫猫啊

6.15

爱是冲动
相处是忍耐和包容
我是小气

6.16

星期天的下午
地铁车厢里里外外都是黑压压一片
对这个城市的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6.17

偷偷盼望已久的独处时光
真正到来的时候
只享受了五分钟

6.18

急着赶路的时候
连地下通道的逼仄
也感受不到了

6.19

婚姻是买房生子的前置条件
婚姻是满足来自父辈的期盼
婚姻是醒来觉得身边的人刚刚好

(又,粘贴的时候发现写得还成,继续坚持吧,哈哈。)

bookmark_border黑色幽默

最近蜜汁特别忙,每天下班回家吃饭后瘫倒在沙发上,差不多就该洗洗睡了。第二天睁眼醒来,又该去上班了。真是社畜生活。

这份工作给我的压力比以往几份工作都大。一方面是老板的要求特别高,直面他时总是心惊胆战。一方面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更高,常常觉得没有犯错的余地。另外,上班还需要带面具,说着另一门语言,有奇怪的文化差异,又没有脾气相投的小伙伴一起吐槽。下班后常常需要灵魂出窍一段时间,才能再switch回日常生活模式。真是累。

上班时间长且压力大的直接后果有两个。


个人时间严重不足

原本每天的routine是健身和练字,现在基本只能二选一。碰上偶尔约朋友在外面吃饭,两者都要舍弃。至于学日语和看书,更是要硬挤时间。这个月看的书又都是社科类的,有点耗心神,不像小说可以神游到另一个世界去做梦。结果就是拖了几个月的英文书还是没看完,中文书也只看了两本。

幸好日语找到了更合适的教材,现在上完了港芭周末的workshop,也比较有大片的时间认真学习。应付考试很简单,但是还是希望自己能学得更扎实一些。

喝酒更多了

我工作压力大,对象找工作压力大,两个人老是大晚上的开酒喝。红酒清酒烧酒一律来者不拒,还因为暴增的食欲配各式各样的下酒菜,比如芝士、火腿、毛豆、卤水、凉拌、各种水果等等。

虽然我们还有一个LeTao的梦,虽然我今年的目标之一是体重减10%,但现在LeTao遥遥无期,体重还在年初的水平上下波动。只能自我安慰,肌肉增多啦,吃了这么多还能keep fit也不错了。我对自己永远不够严格,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还是愿意今朝有酒今朝醉。


戒不了酒,缓解不了暴增的食欲,最终来源还是因为压力。考虑去看心理咨询师,但是难以承受的价格甚至让我觉得,省下这笔钱反而更有助于减缓我的压力。

工作还不是因为没钱。工作挣的钱又花在因为工作压力而要去做的心理咨询上,怎么想都是一个黑色幽默。

bookmark_border我妈

上一次回家还是清明。母亲节刚好碰上佛诞假期,买了毫无新意的礼物就回家了。

照例搭晚上六点半的班车,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再吃个宵夜,接近十二点才到家。老爸已经睡了——为着二伯的事在省城奔波一天,又因为我回家而匆忙回来——只有我妈还在客厅,一边开着音量很小的电视,一边玩着手机上的消消乐,等着我。

礼物和去年一样,也是项链,我妈也不嫌弃,美滋滋地就戴上臭美一下,问我:”好看吗?“

又等我洗完澡,拿吹风机出来,一点一点极有耐心地帮我吹干头发。我曲腿坐在床上,心安理得地享受妈妈的“服侍”。吹干头,妈妈也盘腿坐上床,和我聊些家长里短。两人面对面在床上盘腿坐着,倒像是闺蜜夜谈了。

年纪越大,和妈妈的相处也越平和。记忆中,小时候我们常常吵架,然后由针锋相对变成冷战,几天几天不和对方说一句话,不得已需要开口的时候,都要借助老爸转达。我像足了我妈,性子一样倔,不说话就不说话,委屈都自己咽下去,绝不在对方面前露出半点脆弱。每个寒暑假,倒有一半时间是这样度过的。

除了寒暑假,我待在家里的时间很短。初中转到寄宿学校后,每周也就回家一天两天,学习紧张的初三高三,更是只回半天甚至不回。后来到外地上大学,再到工作,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大概是距离产生美,每次回家,我妈都觉得我特辛苦,各种投喂,也不太让我做家务。我倒是乐得享受。

转变是悄无声息的。年纪渐长,我妈的脾气变得软和了,我也学着跳出“母亲”这个身份去看我妈。说到底,我妈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我爸有几年在外工作,家里大事小事都靠我妈。肩上的担子,现在独自生活的我才终于能体会几分。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再加上妯娌不和在背后嚼舌根,却还能把家里管得井井有条,现在设身处地地回想起来,对我妈只有佩服二字。

我对人情世故了解越多,越发觉得我妈做事无可指摘。为人之女、为人姐妹、为人之妻、为人媳妇、为人之母,我妈承担了她每一个身份对应的责任。我一度甚至觉得,可以了,不需要做这么多,偶尔也该作为“自己”活一下,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趁着身体、经济都允许,出去旅旅游,看看世界。

我妈却不愿意。我又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了我妈的“做自己”,就是做好每一个家庭角色的设定。在她的生活中,家庭永远是排在第一位。为了我,为了我爸,为了她的爸妈姐弟,她可以牺牲很多。这是她愿意的,她乐在其中,即使有时候吃吃亏也不打紧。

星期天下午一家人乘船游湖,吃全鱼宴,看小朋友追逐影子,在湖光山色中无所事事消磨时间。发现我妈比我想象中的更喜欢拍照,捕捉外公外婆的笑脸和小朋友稀奇古怪的pose. 对我妈来说,岁月静好,就是这幅模样吧。

希望人生对我妈,温柔一些,再温柔一些。

bookmark_border写在24岁边上

昨晚在跑步机上想好了给周末过生日的树熊的生日礼物和生日祝语,今天竟然先收到了父母给我的生日祝贺。九月初二,农历生日。我总记得距离新历生日还有一阵子,父母却更传统地习惯了按农历来记日子。

按照家里虚岁的算法,今年已经24岁了。都说24岁是花一样的年纪,但难道44岁、64岁甚至84岁就不是了吗?这么一想,24岁的生日,和往常的每一个生日一样,也和未来的每一个生日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今年印象深刻的两个moment,一直想记下来。

一个是深夜和的士司机讨论,六十块钱(从办公室打车回家的车费)在中环可以吃一餐什么样的午饭。我常在南记点的牛腩牛丸米粉,六十块钱绰绰有余,但司机觉得吃米粉是最不经济实惠的;巷子里的两餸饭叉烧饭或是别的盖饭,勉强够吃,也勉强能吃;楼下SimplyLife好一点的两餸,要六十三块;吃翠华是肯定不够的,除非也是米粉米线,分量还小……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揭开了表面的光鲜亮丽,无非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琐碎小事而已。买菜做饭洗碗,百佳的蔬菜更便宜,但惠康的鸡蛋更实惠;扫地拖地,养猫后家里飘着的毛也多了……下班后的自由时光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光是把家务活做妥当,就已经要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了。自己开始生活、开始打理一个小家后,愈发佩服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上班的同时把一家三口照顾得妥妥帖帖。而我下班后只想做一颗懒散的沙发土豆,躺下就不要再起来。

另一个是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七点下班,通勤单程半小时,到家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完,已经接近九点了。抓紧时间到超市抓了一包青菜一盒方便面当晚饭,结账时收到闺蜜的微信说前男友领证了,一瞬间有点shock. 同一个月领证的还有好不容易联系上、和我说还不想结婚的老友,以及好几个初中同学。扎堆结婚的年份来得那么突然,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吃着方便面的我顿时百感交集。

倘若我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路,回到家乡小城,考编制,靠父母的庇荫买房买车,和另一半谈得差不多了就步入婚姻殿堂,也接着考虑是不是有一两个小孩;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离父母很近,是互相依赖,也是互相支持……如果,如果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生活会轻松很多吧? 

是我现在过得不稳定吗?也不是。写手账时发现每天其实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朝九晚七,犹如复制一般。不是指工作上或生活上的稳定,而是心理状态上的稳定,一种settle down的感觉,像一个风筝在天上飘着,但有一根线扯着你。但我没有这根线,我只是自己飘着。

书上说,二十来岁的人总是想东想西,这叫quarter-life crisis, 青年危机。

青春期危机,青年危机,中年危机,更年期危机……人生还真是一个危机接着另一个危机。生而为人,到世上走一遭的意义何在呢?有快乐有痛苦,真说不好哪个更多一些。人生有意义吗?这个意义大约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但是真的能找到吗?

哎,不想写得那么丧的,却不知不觉垂头丧气。常常在想,长大好难,活着不容易。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的生活并不单单是我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事已至此,只能硬撑一口气,找点乐子继续活下去,还要努力活得好一点。

十月总归还是令人欣喜的。过完生日,冬天就要来了,而我喜欢冬天远胜于夏天。新的一年也不远了,新年总是好的。《倒数第二次恋爱》里,大哥说:“生日的时候,要庆祝的有两件事:第一,毫无疑问,就是庆祝你降生到这个世界;还有就是,庆祝你健健康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蜡烛的数目,就是你努力到现在的证明啊。你是这么努力地走到了现在。”

是啊,回头看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上一个本命年还在念初中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自己竟然会在香港工作生活。而下一个本命年,我又会在哪里、做什么呢?谁知道呢。

跑步机窗外对着的巷子尽头,很像是高中学校的门口。想到生日,也想到念高中有一年,舍友问我生日愿望是什么。我说,希望自己勇敢一点吧。这几年,去的新地方和接受的新挑战都不少,甚至尝试了高空跳伞,简直是勇气暴增。

长大一岁,希望自己能够更坦然。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纠结和不安、欲望和虚荣、缺陷和不完美,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现实,坦然地在空白的人生之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结尾撒一波鸡汤吧。亲爱的,你无需遵照别人的指示,也不需要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按自己的节奏过。

愿你有离开的能力和勇气。

愿你自由。

bookmark_border迟到的2017年的点滴细碎

新年开始,拖延症简直达到了顶峰。按老板的话说,新年已经过去十二分之一了,我还觉得只要农历年没过,就不算新年。

2017年是工作的第二年,也是相对孤独的一年。毕业后,朋友们各奔东西,散落在不同角落。即便是年初还在香港,常出来聚聚的几个朋友,也在年中陆续离开香港,偶尔才回来一趟。渐渐习惯一个人泡咖啡厅,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吃饭。但庆幸朋友回来时总愿意一起聊聊天,喝一杯。大概这就是长大的日常吧。

总是三分钟热度的我在17年也有了几件坚持的事。

继16年用《读库·日课》记手账失败后,17年换了passport size的traveller’s notebook, 配上daily和monthly的内芯。Daily的好歹也坚持到了9月,回去翻看还蛮有趣的。Monthly的贴了太多的胶带和贴纸,五颜六色的,像小孩子的产物。十月到日本买了国誉自我当新一年的手账,到了十一月底就迫不及待的启用了。记录了一个多月,真真感受到了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固定和无聊。想到这样的pattern还要持续几年,几十年,一时间心里也是百般滋味。

上了45节芭蕾课。大部分时间在家边上的芭蕾学校上成人班,十月还有机会跟香港芭蕾舞团的老师学习。感慨的是看高中一起跳舞的姑娘的微博,她也在继续,我也在继续,看来曾经说的keep on dancing并没有说说而已。今年开始从成人班转入G4班,和九岁十岁的小朋友们一起跳舞,上课的频率变成每周两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进步”。

年初开始多看书,多看电影和剧。一年下来,看了有近五十本书,近七十部电影和剧。不算多,mark在豆瓣上,看着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最喜欢的还是年初看的杨绛先生的《将饮茶》。里面有一小段话印象深刻:“常言道“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想不清楚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知道很多问题可能也没有答案,但却总想追根究底,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也许有些事情,不过是时机恰巧而已,我却爱钻牛角尖,非得找到一个理由不可。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也觉得自己有了一些不好的变化。变得有点乖戾,心态浮躁,而且容易纠结。脾气虽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事后回想起来总是觉得有些许好笑。怎么因为这种奇怪的原因扰乱了心绪呢。今年的我比起去年的我,更加疲惫。

时间是没有形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个节日,是人为的在时间的轴上插入一个个坐标,让人可以在某个时间点长叹一口气:啊,一年又过去了啊。

新的一年,希望可以更沉淀,更专注,照自己的步调生活。希望可以时常停下来,呼吸一下。希望可以继续和喜欢的人一起吃吃喝喝,走走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