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这天

生日的这天觉得很幸运。Calendar上显示这将会是忙碌的一天:一门期末考,一场讲座,还有一个工作坊。我本来已经说服自己,作为一个二年级博士生,这是一个完美的成长一岁的日程。结果随着日子临近,行程一项项取消。果然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越长大越觉得上天对我尤其宠爱。今年新年写下的愿望之一是至少旅行一次,结果四月到法国交换一个月,八九十月更是每个月出行。八月去了普吉岛,纯躺平的佛系旅游,每天在酒店睡到自然醒,吃自助早餐,然后打打乒乓球或者台球消消食。天气好的话,就在酒店里散散步,沿着小山坡能一路走到海边看涨潮。 天气不好的话,就宅在房间里玩手机。下午溜达到街上做个泰式马杀鸡,吃个饭,一天就结束了。这样的无所事事,像极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暑假。从酒店溜达下来只有一条沿海公路,就像外婆家的那个镇子上只有一条主街,我每日也无非是晃晃右晃晃,打发时光。后来我的暑假越来越短,外婆也从小镇上搬走,我回小镇的次数屈指可数。返程那天去机场的路上,从后排车窗往外看,竟然越发觉得岛上的街景很像小镇的样子。矮矮的楼房,新旧交杂的建筑,超大的广告牌,偶尔路过的4S店,擦肩而过的摩托车,都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国,更不要说回小镇了。我的思乡之情,竟然是在异国他乡得到慰藉,真是令人五味杂陈。

九月去伦敦。今年去了两次伦敦,可是一次家还没有回。伦敦去得多了,也有了惯常的routine. 白天在酒店里开会,晚上见缝插针去看剧,还是走着和八年前一样的路。到的第一晚住在帕丁顿附近,吃的晚餐是几年前和老板一起出差时吃的kebab. 离开前一天照旧去covent garden瞎逛,想不到吃什么,便又去吃了那家意大利餐厅。可见当初的经历,无论愉快与否,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记。也去了海德公园看松鼠,看大鹅。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一开始还想写写这几天开会带来的灵感,思绪却不由自主发散,开始转而继续思考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化身成为此处一棵树,从此只看云卷云舒。

十月去了费城,又觉得在费城old city当一只松鼠也不错。此处的松鼠比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都胖得多,想来伙食是极好的。Old city里公园连着公园,草地上铺满落叶,搭配着和煦的阳光,没有比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发白日梦更享受的事情了。走到另一个公园,本南方人第一次见到一棵树上同时有红到极致和绿到极致的叶子,而且界限分明,仿佛阳光直接把红色的颜料涂抹在了树上。虽然也有和朋友在纽约hudson river河畔散步被风吹得像傻子的时刻,但秋天真是令人愉悦的季节,回想到坡县如夏的四季,只能叹气。旅行暴走的时候脚后跟皲裂,走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深切体会着小美人鱼的痛苦。但也只能劝着自己往前走,来都来了,不得看看前方没看过的风景么。于是逛完博物馆逛完街又去时代广场看了一眼,是真的一眼,看到了传说中的广告牌,就算打卡完毕。还路过了百老汇,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把纽约和百老汇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计划音乐剧行程。但是打卡了NYCB,也算一本满足。对纽约整体印象不咸不淡,地铁是着实旧,但因为行前听了朋友的一通吐槽,倒是在心里做足了最低预期。跨越半个地球见到了三四年没见的旧友,我竟然哭了出来,真是太傻了。今年的幸运还在于得益于四处奔波,见到了好几个老熟人。十一月也有计划出行,又有机会见到另一帮旧友,想想就开心。只是遗憾还没有机会见见国内的家人朋友,希望很快能再见吧。

长途旅行还是很累人的。九月十月两次出行,再加上夹杂其中的琐碎杂事,竟有一种整个人被由内至外打碎的感觉。旅程归来后便是一点点把破碎的自己捡起重新拼接起来,再把接痕一点点磨平。幸好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变的东西作为锚点,比如规律的芭蕾课,猫咪,爱人和朋友。生日前的长周末,去了两天音乐节,还邀请好友到家里包饺子。音乐节上又见到了吴青峰,他唱:”这一天,自由是我们需要的特权。“

想对四年前的自己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你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爱。所以不要怕,哪怕疼痛辛苦,也再坚持一下吧。

bookmark_border关于小红书的碎碎念

又是睡前刷小红书刷到停不下来。不得不称赞小红书的推荐算法确实是各家社交媒体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我很容易沉迷在 “Explore” 的tag里面,下拉会不断的有新内容出现,刺激我的大脑。那么,小红书到底都在给我推荐些什么内容呢?

其一是芭蕾。刷小红书发现跳成人芭蕾的小姐姐们不少,还种草了不少芭蕾机构,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回国的话能去试试课,尤其是软开课,看起来很酸爽的感觉。芭蕾话题下还有不少ins搬运工,把国外舞团和舞者的ins内容搬运过来,以及各式体服测评。话说最开始看到体服测评的帖子还会种草,现在已经心如止水,大概已经认清了漂亮体服太多,怎么也买不完的这个事实吧!

其二是宠物相关。虽然自家有两只毛孩子,但是别人家的猫猫狗狗也很可爱呀。像是打滚的猫,贪吃的猫,睡觉的猫。家里没有装监控,出门在外的时候不能随时看自家的猫猫虫,工作间隙看看别人的萌宠也是很解压的。

除了这两个惯常主题,其余内容常和我的近期活动相关。比如,八月初搬家,研究了一下宜家家具和收纳日常,于是那段时间有很多家居相关的内容推荐。最近又在考虑减脂,于是get到了跳绳、跳操、还有多个运动up主推荐。也点击过一些学术相关的内容,比如读博日常,留学日常,也由此延伸到各种类型的plog和vlog. 倒是最近手账一直开天窗,所以手账的内容只占小小一部分。

网上关于小红书推荐算法写得比较好的一篇介绍中提到,点击、隐藏、喜欢、评论、分享、关注等用户行为都是小红书算法会利用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在小红书上花的时间越多,提供给它的数据点就越多,它也能对我感兴趣的内容做出更好的预测,而我在小红书上花的时间也会进一步增多,由此形成循环。算法是小红书的命脉,它可以在提升算法上投入上亿的资源。打破这个循环只能从自己开始,减少我的使用时间。然而,尽管我设置了每天15分钟的使用限制,过去2周里,每周也只有2天能够不超过这个限制。一旦我打开了小红书,就非常容易陷入到源源不断的内容里。唉,人类与算法的初期对抗,结局是作为人类的我惨败。

我在Neo的分享里看到 Facebook 前高管 Sam Lessin预测媒体发展的5个步骤,小红书明显符合其中的第四步: Algorithmic everyone kills Kardashians, 算法推荐的「所有人」杀死了卡戴珊。而到了第 5 步,机器可能会替代人类创作来供给内容。沉溺小红书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别种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生产这些鲜活的内容呢?我不知道。也许人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算法的一部分。网上已经有太多教你如何打造“小红书爆款”、如何利用算法引流的教程了。在人类和机器互相适应对方而改变自身行为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我很期待。

但是,说到底,无论生产内容的是人类也好,机器也罢,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已。自己的生活还是需要靠自己经营。还是要克制和珍惜自己宝贵的注意力呀。

(另一个问题是小红书上很多外网搬运工,我很好奇如果没有墙的话,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会如何竞争。但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基于实证回答了吧。)

bookmark_border骤眼梦游十年

最近考古薛凯琪,挖出了她的《给十年后的我》。忘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时候了,应该是中学时期吧。算起来高考也刚好十年,听起来尤为感慨。

“这十年来做过的事 能令你无悔骄傲吗”

能哦。十年前的自己应该想象不到自己会踏上怎样的一段旅程。高中时第一次听说可以出国读本科的时候,打电话和家里说我也想出国,我爸只是叹气让我考虑考虑家里的条件。后来这个话题我也没有再提起。高三时,我爸却突然提出让我报港校本科。出分后也是我爸带着我一起到省会面试。当时我谈着一个在北京的男朋友,一心只想北上,却阴差阳错还是到了香港,念书,交换,工作,再从香港到了坡村,冥冥之中好像又达成了当年想要逃离家乡想要去远方的心愿。

写到这里好想我爸。过去十年也是离家十年。我爸朋友们的小孩念完书都陆续回家,只有我好像越飘越远,逐渐变成了一周才在手机屏幕里出现一会儿的人儿。有一阵子听九连真人的《屏幕鱼》非常trigger. 年纪渐长也开始考虑未来父母安置的问题,此刻还无解,暂且让我继续自私地无视这个问题吧。

“那时候你所相信的事 没有被动摇吧”

十年前的自己相信什么呢,已经是要用力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程度了啊。结束了高二的学校汇演之后,生命里仿佛就只剩下学习一件事情,时光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复制粘贴。那时候相信笨鸟先飞,相信脚踏实地,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听起来好像是陈词滥调,但是到现在也是不是提点自己,要静下心好好做事。但是现在或许更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至于结果如何,就交给上天吧。

有纠结过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这十年见过太多各方面都比自己厉害的人,愈加认识到在人生旅程里无需与他人做任何比较。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我也幻想过,如果我拥有ta的家庭条件,我或许不只是今天的我。但或许当你拥有了ta的一切,你会做出和ta一样的选择,你也就变成了ta. 写出来觉得很宿命论,笑。

“当初坚持还在吗 刀锋不会磨钝了吧”

或许吧。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自由的灵魂,可以葆有对所有事情都说“去你的”的勇气。写到这里去考古了一下自己的QQ空间和微博。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能嘚啵了,写到自己坚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发现生活的美好” ,没翻完觉得老脸一红赶紧关掉了。从前还不嫌麻烦带着数码相机到处拍拍,后来也买过单反和拍立得,但是手机拍照越来越方便后反而拍得更少了。但好像也没有完全丢掉。此刻边上池塘里水波荡漾,映在墙上的阴影也摇曳生姿,是我独享的风景。哪怕再忙也希望自己去做一些有趣但无用之事,比如多逛逛公园什么的。

但现在自己绝对绝对变得更加圆滑了。我还搜了一下圆滑的定义:“形容为人处世不讲原则,善于敷衍讨好,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或许是源自社畜的自我修养吧,尤其是上一份工作,虽然认识了不错的人,但每每回想起来当时对着各方都要微笑维持关系,还是觉得过于压抑。哪怕现在已经不再工作,哪怕心里有多少不爽,还是习惯性地想要笑脸迎接。哎呀呀。

“别太迟 又十年后至想 快乐吗”

过去十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在离开香港之前也没有想到过香港会在我身上打上这么浓重的烙印。也认识了新朋友,旅行过很多地方。所以,十年前的自己,再坚持一下吧,未来是很美好的未来。现在的自己,也再坚持一下吧,十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全看今天的你了呢。

bookmark_border2021年终流水账

想写year-end review, 却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笔。上半年大部分时间还在工作,但那已经感觉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二月开始hiking, 四月的一个周末走完了港岛径,五月底和家属领证。六七月在WeWork办公,最喜欢的是它的水果水和乒乓球台。八月拖家带口搬到新加坡,开始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空闲时打牌看剧,跨年夜一群人玩女巫镇,又仿佛回到了大学。2021 has treated me so well.

翻看一年的相片,没有旅行后留存下的都是各式猫片。感谢上天保佑,两只小猫一年健康平安,到了新家也活力十足。2022年,阿肥马上要满12岁了,到年中小蘑菇也3岁了。希望新的一年里,两只小猫依然元气满满,健健康康,她们不受罪,我的钱包也不受罪。希望阿肥不要再挑食,好好吃饭,能够陪我再久一点。

在坡也遇到了很好的芭蕾舞老师。L老师为了将就我的博士课程调整了芭蕾课的时间;K老师虽然总是在课堂上被我弄得头大,却依旧持续鼓励我;M老师也私下提点我该在课下补充的训练。新年希望坚持上三位老师的课,继续进步。回想起在港村和各位老师道别时,和C老师说你是我第一个芭蕾舞老师,谢谢你领我入门。C老师回我,你也是我第一个成人班学生转RAD的。希望我不辜负老师的期望,keep on dancing. 但今年唯一遗憾就是没能现场看港芭的胡桃夹子,希望明年有机会!

学术基本步入正轨,曾经的付出以各种方式得到了回馈,也提醒今天的我必须同样帮助未来的我提前做好准备。希望精进和调整:

  1. 尽快回邮件,不要拖延。
  2. 每天至少3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
  3. 多和faculty及senior student聊天取经,讨论research idea.

回顾去年的resolution, 健身变成有氧居多,有坚持跳舞,没有早睡,没有减脂。申请期间没有keep calm. 尝试画画,但没有额外的bandwidth了,遂弃之。下半年开始学法语。读书51本,和往年相近,但十一十二月沉迷网文,没有完成阅读挑战。输出不够多,很多想写的内容没有写。在尝试适合新生活的routine.

去年的resolution可以直接搬来今年:

  • Physical health: 保持健身习惯,keep on dancing, 尽量早睡,减脂
  • Mental health: 拥抱自己的欲望和恐惧,keep calm & complain less
  • Learn something new: 学画画,学一个新乐器或一门新语言
  • 整理博客,保持阅读,保持输出
  • 多点和朋友们聊天、视频,多给朋友们送礼物
  • 更有系统的生活

并且补充:

  • 尽量达成手表闭环
  • 夏天上Ballet Repertoire Class
  • Enjoy the journey
  • 一年级考试通过
  • 项目进展顺利,ambitious一点希望年底前能投一篇
  • 坚持法语学习
  • 完成今年的POPSUGAR Reading Challenge (补完今年自己的challenge之后)
  • 坚持手账

& 想到再补充进手账吧!

bookmark_border博一进度20趴

学校是奇怪的一年五学期制,于是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四门课,下午交了最后一个final, 马上出门逛了想去很久的公园。其实不是最后一个,还有一门课要交final paper, 但是暂时忽略吧。

刨去上课的时间,这个学期也在继续和M教授做项目,另外在本校也找了两个教授做项目,但还都非常早期。也在explore自己的兴趣。我还想学modeling, 学爬虫,学法语,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学期之间也没有休息时间,周四就开始新学期了,这两天还得把期末时拉下的研究项目相关的tasks补完。

和家里人视频的时候妈妈说,觉得我比上班的时候还辛苦。那可不是嘛。上班有下班的时候,虽然也有加班,但总归有把事情扔到一边的时候。念书毕竟是自己的事,有空闲就想看看paper,看看视频,哪有真的闲下来的时候呢。虽然也有意识地安排了休息的时间,安排周日下午出去走走,但是心里总装着事情,总想着再多做一点。结果休息其实也没有好好休息,匆匆忙忙的。每一步也在纠结。比如选择做哪个项目,选完之后又一直质疑自己是不是选中了最优解。不断怀疑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否在浪费时间。芭蕾课也上得特别少,基本上一周只有一节,偶尔才上两节。还以为会有时间再学一门乐器,全是白日做梦。

最近和同学聊到申请的事情,才意识到那对我来说是一段特别沉重的日子,我一点都不想回忆。但可能也因此忘记了我最初想读博的原因,想逃离toxic的工作环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松松垮垮的lifestyle. 结果现在仿佛把自己逼上梁山,完全没有了life. 这也算是当头一棒把自己敲醒吧。希望自己可以像很多年前的自己学习,不要太care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有什么shortcut, 方法论。静下心来做好手头上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多enjoyment, 更少焦虑。

也在疑惑是否应该从task-oriented转向time-oriented. 这个学期在用Notion做to-do list, 但是有的task可能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有时候task也不是特别容易define. 于是衍生出了熬夜,把其他事项拖好几天的问题。也会有暂时不想处理的事项,拖着拖着deadline就来了,只能草草了事。或许我应该尝试一下themed day, 把每天划成不同主题,比如research或者coursework, 或者具体到某个project. 不知道这样的方法会不会更有助于长期的项目呢。

长路漫漫……

bookmark_border7月的几个尝试

7月尝试了几件新鲜事儿,是以为记。

Notion

之前一直有被推荐Notion, 最开始也尝试用过,但还没有真正上手。最近被推荐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做的介绍,种草了Dashboard的设计,于是花了几天也搭建了自己的Notion. 我的主要版面有Project Tracker, 用来记录手头在做的项目的进展。利用Chrome extension搭建了Reading List, 用来暂存网上看到的新闻,博客文章等。话说Chrome自己也出了add to reading list的功能,但是感觉没有那么好用。­但是此项需要时常回去阅读,不然积攒了太长的reading list也不想看了。搬家的时候建了一个to-do list的版面,可以把待办事项分门别类的放上去。相比起to do list 的app, 一整个版面看起来更加清爽。这是一个好工具,希望我能用好。

1SE

受长毛象上看到几个象友的启发,每天拍一秒钟的视频,一个月的时间剪在一起,可以作为一个回顾。我平时不习惯拍视频,时常都需要家属提醒才记得拍。回顾这个月拍下来的片段,主要以吃吃喝喝为主,因为搬家前和不同的朋友聚了几次。有时忘了拍,就会晚上在家补拍猫猫的片段作为补充。偶尔也拍路上的树,或者晴朗的好天气。回头看这一个月,虽然拍下来仿佛很有成就感,但其实并不能准确地记录我的生活。比如,这个月我上了很多芭蕾课,但是都不方便在课上拍视频,留下的记录寥寥。奥运会开幕后也看了很多比赛,但是看比赛的时候总不会还拿着手机拍吧。总之,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是并不想继续了。

每天开心的三件事情

也是受到象友启发而开始记录,我还给每件事都打上了tag. 但下旬因为准备搬家事宜,看奥运加上芭蕾课,没有继续记。我的记录是用Notion做的,可以直接下载成csv文件。统计了一下我的tag, 前20天里,高频出现的是food, task, entertainment 和ballet. 果然是美食赛高!记录的过程中也有小疑惑,不论是吃了好吃的,见了朋友,看了电影,还是打了游戏,都是“做了某事”。我的开心是否一定是因为完成了某事呢?有时也会因为天气而开心,因为猫爱我而开心,这种因为“存在”的开心和因为“做了某事”的开心有什么不同呢?这或许是我要继续思考的问题。这个习惯很好,我想继续坚持。

冥想

因为上火搬家的事情,有一阵子睡得不太好,干脆拉着家属一起开始冥想。我下载了一个名叫Lojong的app, 主要是因为配音都很好听,logo也挺可爱的,而且可以选择学生身份免费使用。Lojong是藏传佛教传统中的一种心灵训练练习,没有继续深入了解。入门训练主要是注意力的训练,例如怎么把注意力停留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怎么注意力停留在呼吸上。家属倒是每每没结束就睡着了,我却是结束之后脑子愈加清醒。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冥想时我的感觉和跳芭蕾时的感觉是很相近的,抛去其他事情不管,只专注此刻的一个movement. 之前也有看到有人以hiking作为meditation的一种方式,那或许对我而言,就是芭蕾?我需要的或许不是dedicated的一段时间的冥想,而是更多地提醒自己,专注在当下身体的感受。

Habit Tracker

因为每天要拍1SE和记录开心的三件事,干脆做了一个habit tracker, 另外的几项是锻炼,早睡早起,以及冥想。其中早睡早起基本上是零完成,除了某天早起去爬山,没有早起的动力实在是太难了。这个月是在Notion上打勾记录,这种记录每天的方式我还挺喜欢的,其实很多人会在手账做,但是我也并没有每天打开手账的习惯。虽然这两年都买了一日一页!明年一定不买了!省钱!模式上想从打勾改为一个模板,可以同时记录每天开心的三件事,重要的to-do list等。另外之前也有morning routine和nighttime routine的想法,等隔离结束了都可以逐步实施起来。

七月过得不错,跨国搬家也很顺利。期待八月,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bookmark_border港 | 地铁和相关日常

生活在香港,地铁是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日,我从北角出发,转乘一次,到尖沙咀下车。总共也就七个站,真正在地铁上的时间不长,但是下车后一路走到P口,走得慢也要十来分钟。走得熟了,也不用看路,刷着手机,双脚就自动把你带到了该去的位置。隧道的灯管很亮,冷气很足,抹掉了你对白天和黑夜的感知,也抹掉了你对天气和四季的感知。只有出了地铁口,才会发现,原来下雨了,原来今天的天空这么蓝。

唯一不同的只有方向。往公司方向走的时候,迎面走来的都是从西铁线往港岛换乘的人,西装革履的,打扮精致的,步履匆匆的,面无表情的。配合着隧道里惨白的灯光,或许能称得上是现代版的“百鬼日行”。走在这条路上,是一个剥离“自我”的过程,逐渐把自己变成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曾经看过一个比喻很恰当,上班的时候,你只要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台“打印机”就好,需要做的是执行。回家的时候,不自觉地脚步也会更快一些,那个更鲜活的我也逐渐苏醒。那个我不会假笑,更喜欢不留情面地吐槽,翻白眼,不想循规蹈矩,不想纠结细枝末节的空三行还是空四行的问题。

地铁也可以有温情的一面,哪怕我因不满社畜生活而迁怒于它。疫情前,周末偶尔到文化中心去上芭蕾课,同样需要穿过长长的隧道,但往L口而不是P口,心情已经大不相同。一个拐弯,墙上大片贴的都是即将到来的演出,舞团的,交响乐团的,民乐团的,话剧的,各式各样。再一个拐弯,时常能碰到演奏的街头艺人。比较经常出现的是一个带着马脸头套的电子琴手,纸板上写着想攒钱买戒指向女朋友求婚。也有过演奏小提琴、二胡等别的乐器的乐手。这一小段路,听着音乐,心情也不由自主地雀跃了几分。

但说到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9年6月。周日乘地铁出行,车厢里比早高峰时还要拥挤,氛围也更加热烈。大家看着彼此的衣服,辨认是否是同路人。目的地的地铁站被封了,没关系,认识的不认识的一起在前几个或者后几个站下车,再汇入人群中。有一个周末旅行回来,从西九那边开始地铁就已经是黑压压一片。我没有参加游行,但是地铁里见到的人群已经让我足够震撼。那时候,大概大家还都相信,如果有很多人站出来,事情可能不一样。但是结果不如人意。也没有人料想到,这就是这个城市新的一章的开篇。

bookmark_border港 | 多啲和其他店猫

大概是因为猫咪有招财的能力,香港很多店铺都有养店猫。荷兰摄影师 Marcel Heijnen就曾经在香港拍店猫 ,还出了一本名为《香港铺头猫》的相片集,专门以店猫为主角。

我对店猫最初的认识来自多啲。多啲是一只橘白色的唐猫,生活在七姊妹道的一家中药店里。我没有在这家中药店看过诊,和多啲的直接接触其实很少,更多的只是隔着玻璃张望一下多啲在干什么。上下班路过这家中药店时,总会隔着玻璃,寻找多啲的踪迹。上班的时候,它多数还在呼呼大睡。回家早的时候,中药店还在营业,店里还有几个客人候诊,多啲便会和客人一起坐在长椅上。再晚一些,中药店关门后,就只剩多啲一只猫守在店里。它最喜欢趴在中药店里的旧式收银机上,实打实的“守”财猫。

隔着玻璃逗多啲的时候,多啲都不太搭理我,我便一直以为它走的是高冷范儿。但有一天上班的时候,它难得到店门口,我还在想怎么把它叫出来呢,它自己喵了一声,屁颠屁颠地就走过来求摸摸求蹭蹭,舒服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原来也是一只嗲嗲的猫猫呀。街边的店铺原本也只是普通的店铺,日常的一天原本也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因为有偶尔撞见猫的惊喜,普通的日子里也生出了小小的期盼与欣喜。

只可惜没过多久,17年夏天,中药店要搬走了。因为新位置所在的商厦不能养猫,有一个爱猫街坊便收养了多啲,还给多啲建了 Facebook Page, 专门用于更新它的生活近况。透过这个Facebook Page,我才更加了解多啲。

原来中药店在1997年就已经收养了还是小奶猫的多啲。之后,多啲从最开始的见习保安,一路升职到猫掌柜,猫医师,再到首席店长,猫生也算是经历丰富。多啲的主要职责是陪客人候诊,监督客人喝药,以及看守收银机,每天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中药店搬走后,多啲荣誉退休,搬到北角的 “契妈” 家。多啲契妈是一名实打实的猫奴街坊,帮忙照顾多啲已经有一阵子了,包括店休的时候给多啲喂食,带多啲看医生等等。多啲在街坊中的人气很高,FB上不时有街坊留言回复对多啲的想念,或者发发多啲的旧照。我不常用 FB, 偶尔上线基本都是为了看看多啲的近况。然而多啲毕竟已经是一只老猫猫,19年10月,22岁的多啲返回了喵星。多啲已经圆满完成了它在人间的职责,回到喵星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干的吧。

多啲契妈还在继续更新FB, 关于自家的猫和北角遇到的其他猫。琴行街上的一家五金店里养了一只小橘,名叫五金仔,时不时会在门口溜达,我碰上了总要撸几下。看了多啲契妈的帖子才知道,店里还有一只大白猫,偶尔才会出来巡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再走远一点到马宝道,则是连着几家店铺都有养猫。电器铺有两只狸,名为Bili和Bala, 连在一起读的时候很像在唱樱桃小丸子的主题曲。隔了几间铺头的药房也养了一只狸,名为多多,是一只瘦瘦的美女猫。再旁边的香料铺,更是有三只猫店长,名曰黑椒,沙嗲,和黄姜,还惹来报刊采访。更有趣的是,她们家还有一只叫Happy的了哥会学猫叫!出门的时候总会到马宝道上走一走,希望可以遇到猫猫们。

再往海边走就到了北角汇边上的轮渡码头,这里则是猫船长镇守的地盘。猫船长每晚趴在码头门口,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和狗狗,总有过路人不时停下,想要离猫船长近一点。也有热诚的粉丝会给猫船长带一点小零食,换取猫船长的青睐。我们散步的时候会绕过去看看猫船长,但总是忘了带小零食,猫船长也不太介意,伸着脖子让我们挠下巴。

搬走之后,我一定会很想念这群小可爱们。

五金仔/猫船长/Bili或者Bala/多多

bookmark_border港 | 潮福小馆

毕业后到现在,在北角住了五年有余。开始两年在七姊妹道租了一个小房间,室内面积不足百尺,胜在租金可负担,且地理位置优越,回学校或者上班都很方便。楼下一条街上都是茶餐厅,偶尔夜归的时候仍有几家亮着光,也就当作家中亮着灯,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其中一家名为“潮福小馆”,主打潮州卤水,老远就能闻到卤水的独特味道。店门口的操作台上整齐地码着各式卤味,隔着透明玻璃也不能阻挡它们对食客的诱惑。 

我常常打包一份卤猪耳回家当下酒菜。卤猪耳虽不是什么特别的菜式,但是这家的却尤其合我口味。猪耳肥美且卤得入味,加上店里的卤水师傅喜欢切得宽一些,不像其他卤水店切得很细。咬一口,初初感受到的是油脂带来的快乐,咬到底,脆脆的软骨又增添了别样的口感。再配上一口冰冻的清酒或啤酒,一天的苦闷也仿佛被洗刷而空。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卤猪耳是特别夏天的菜。 

不知不觉间,卤猪耳也成为了我的comfort food. 一个人住的时候,业余时间主要在读CFA,常常一边吃喝一边看课程讲解视频,也不觉得日子孤苦。后来两个人住,下班后是固定的社畜互相吐槽环节,只有吃点重油重盐的菜,借着酒精的帮助,才能短暂的从苦闷的社畜生活中解脱一小会儿。一份卤猪耳两个人吃不太够,间或点些卤鹅,卤牛肚,卤鸡肾等别的菜式,底下还会垫上卤豆腐。店家还会再配上一包醋汁,食客依照自己喜好沾点,清新解腻。 

堂食的时候,我爱点一碗牛腩面,三十蚊出头,在港村算是少见的便宜。面是常见的幼面,但煮得非常弹牙,分量也足。再加十来蚊配一碟青菜,营养算得上全面丰富。和老板熟识的客人还会对牛腩挑肥拣瘦,老板也乐意将就。老板是一个年轻的瘦小个儿,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怎么也不像是做茶餐厅这一行的。我和小吴老是猜测,这间茶餐厅会不会是老板的“家族生意”,而老板因为各种原因从家中长辈接手。然而老板并不善于言谈,我们也过于社恐而没有与老板唠家常,这也就成了没有答案的问题。 

19年5月,潮福因为租约到期关门了,而我们是在6月尾再去时才发现的。遗憾没有和老板好好告别,没有最后再吃一顿卤猪耳和牛腩面。而后港村遭遇社会运动和新冠疫情的重重危机,想来19年夏天关门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了。 

没有拍过照,图片都是找的网图
翻微博总算找到一张旧图,左边还是CFA的notes

bookmark_border申博记

月初拿到梦校的offer, 强行纠结几天后接了,也算是给申博的一年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心里其实一直有读博的想法。本科时候的研究项目虽然和玩儿似的,但做项目过程中,钻进一个问题研究,看paper, 写code, 找到答案或者证出假设,到最后成稿,带来的成就感不是假的。只是我做发展经济的项目,始终太远太虚,加上经济学科竞争激烈,毕业后还是决定先工作一段时间。印象深刻的是,带我做项目的教授,在知道我决定工作后,叹气说,太可惜了。

毕业后,我换了几份工作,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道路要走向何方。我在我的行业里找不到role model. 哪怕多年后我做到了我老板的位置,我会更快乐吗?可能未必。又或者我需要赚很多钱吗?好像也不是,消费主义带来的快乐太短暂。加上工作环境苦闷,每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真的intellectual challenge. 19年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想申请的field,申请的计划逐渐明晰。

各项准备中,标化成绩对我等小镇做题家而言可能是最简单的一部分。19年年末开始复习GRE, 冲动之下报了20年2月初的考试准备激励自己高效复习,没想到疫情爆发,考试直接延期。后来报了4月的在家考试,因为电脑出问题,又延期一次。最后7月终于考上了,幸好一次达标,不用再考。回想起来其实相当于考了三次,因为每次都花时间复习了… 9月考托就顺利多了,除了口语比想象中的差一点,但也够用了。

文书我也开始得很早,从3月开始就断断续续地写,写了大半觉得不对又推倒重来,反反复复,到9月才有完整的初稿。找了几个朋友帮忙看,自己也隔一段时间反复改。改字句,改结构,改到最后我和男票两人看到SOP都要吐了。11月的时候在论坛和小组发现大家都会到fiverr上找人帮忙修改,我也踩着12.1的死线找了一个,不得不说,物超所值。

整个申请过程中最最幸运的部分莫过于3月底认识了M教授,不仅offer了我和他一起做项目的机会,让我的SOP有东西可写,也邀请我参加他们学校的seminar, 由此加深了我对这个field的了解,也认识了一些教授。我的另两个推荐人是本科的教授,并不是这个field的,而我能拿到这么多面试,M教授的推荐信功不可没。给M教授发我的申请材料作为写推荐信的参考时,他还主动帮我改了SOP. 我原本担心他太忙了,没好意思提出让他帮我看。他也鼓励我,觉得我至少能拿6个offer, 这个鼓励支撑了我的心态平和很久。

材料准备好后,填表的部分倒是乏善可陈。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排名选了15所,后来又在朋友的建议下增加到18所,最后拿了7个面试,2个offer, 2个waitlist. I校是waitlist之一,后来再发的offer.

我一直按自己的pace前进,但是也有焦虑的时刻。一次是朋友和推荐人都提到,我选的学校太top了,竞争非常激烈,很有可能全聚德。虽然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还是会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是我过于自信了吗?于是熬夜又挑了几个学校作为备选。一次是申请群里有一个小哥和我的学校list 80%重叠,推荐信也很强,甚至因为他在pre-doc而我在工作觉得他的背景比我更好一些。但是他也在担心全聚德,于是我也开始焦虑,担心申请不上,还要继续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怎么办。

我面试的心态也把握得不太好。最早收到了几所top school的面试,不由得沾沾自喜。然而面试完都很快地收到了拒信,虽然仍然陆续收到面试,但也是不小的打击。后来分析,面试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都是committee member面试,我对面试官的research并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没有表现得特别热情,大概面试官也由此觉得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吧。只能说缘分还浅。于是我既没有达成在伦敦散步的愿望,也没有弥补交换时被首选学校拒绝的悲剧。

庆幸的是在后来的一场面试遇到了熟悉的教授,他一直鼓励我,告诉我我的profile非常强, 就算有学校不给我发offer也大概率是因为觉得我太强了不会take所以不给我发。和我说if he could he would give me an offer immediately, but there are certain procedures they need to follow. 还和我说要享受这个过程,应该看成是我面试他们,我挑一个我觉得最fit的学校,而不是他们在面试我。我问advice的时候,也说一般学生我可能建议他们上些数学课但你应该完全没问题, so just chill. 无敌感动。无敌治愈。打完鸡血又觉得可以再坚持一会儿。

申请真的是马拉松。跑到后面越来越累。收到第一个exploding offer时,与其说是开心,更多的是意难平。男票说我表面上觉得自己很弱,可是心里又觉得自己很强。不无道理。我确实一直在自我挣扎。我能拿到几个tier 1学校的面试,难道不是说明我很强吗?然而面试的结果又不尽人意,不由得迷惑,到底是我的面试技巧差,还是不fit, 还是就是能力不够?申请的时候被劝多申保底的学校,我拿到这么多面试也超出他们预期,让他们很surprised. 但从结果来说他们的预期又没错。幸好再等等,终于被梦校从waitlist里面捞起来。

被捞起来的那天工作特别忙,下班回家路上才有时间查私人邮箱,出乎意料地刷到了offer. 那一瞬间真的觉得所有因为时差,开会,seminar, information session, 面试熬的夜,修的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我终于来到山脚下,可以开始爬山了。

最后小结:

What I think I did right:

  1. SOP写得早,改了n版,找了native speaker润色,最后成果还算满意。
  2. 遇见了M教授,收获了相关的研究经验和推荐信。这个的基础是我一直在坚持帮他做项目,哪怕他忙的时候,我也按自己的想法继续推进,不时给他update.
  3. 坚持看paper, 参加seminar. 这些变化都是日积月累的。我直到6月看paper都看不懂,但是到11月再回头看当时的笔记,好像有了一点点头绪,当然有很多问题现在也还是不懂…

What I would have done differently:

  1. GRE作文的分数还是差了一点,考完我也觉得偏低,但是实在不想再考,就let it be了。其实可以补一个writing sample作为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侧面说明。
  2. 可以写一篇Reaction Paper作为writing sample, 不用很长,2-3页就可以。我在准备的时候总觉得writing sample要写一份完整的report, 或者是research note, 而我的项目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但其实看了一篇很有启发的paper就可以写reaction, 也可以加深自己对paper的理解。
  3. 更主动地reach out. 虽然误打误撞认识了M教授,但其实有别的渠道可以更早地认识更多field里面的教授,也可以更主动地给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教授发邮件,还可以向本科的教授寻求帮助。但我因为太害羞,reach out的还是不够。
  4. 面试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展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哪怕对面试官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也可以多谈谈对program里其他教授的研究的了解和想法,最好能和自己的研究兴趣结合起来。我看了其中一家top school一个教授的很多文章,然而因为面试官不是这个教授,我就只简单地提了一句,回想起来真想把当时的自己揍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