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2 | Grade 5 阶段小结

周末收到了2018-19 Progress Report, 评语摘录如下:

勤学自律,虚心受教,基本功均有进步。建议转圈时多放松颈部肌肉,注意头部与身体的协调性。更准确掌握身体的重心分布,从而提升身体平均能力和增强动作稳定性。继续努力!

上半年稳定转圈和一字马基本达成,7月上了第一堂足尖练习课,进度不错。但是稳定转圈只能转一圈,并且最近发现左边的动作做起来总是没有右边来得协调。果然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啊。下半年除了上每周三堂的芭蕾舞学校之外,在家和Gym也要增加核心和肌肉的练习,港芭的workshop如果时间配合得了就去,也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课能参加。另外,网上也有很多芭蕾相关的练习资源,希望都能利用起来。

下面是几个需要着重加强的方面:

颈部肌肉的放松

上班族肩颈肌肉紧张是不可避免的,google了一圈发现颈部肌肉放松来来回回也是同样的方法:

  1. 和从前跳Jazz时阿雅老师教的一样,即头依次向四个方向拉伸,并用手施力加强效果,每次停留10~20秒。
  2. Ms. Lau教的左右扭头,扭的时候注意幅度大一些,同时仍然保持头正立的位置。
  3. 面对电脑的时候要调整坐姿,多收下巴,让核心多发力支撑。

身体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最后又回到了如何加强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调整发力方法,重组肌肉的过程。和掌握身体的重心分布也是殊途同归呢。

脚踝力量

一起上课的Eva小朋友demi-pointe时的relevé又高又稳,我在旁边看着的时候常常羡慕不已。过去一年小腿的肌肉增长了不少,但是还远远不够,上了足尖更觉得不够用。

网上倒是有很多增加脚踝力量练习的视频和动作,其实也万变不离其宗:

  1. 踮脚提踵,包括直向前,略微内八和略微外八
  2. 脚后跟走路
  3. 利用弹力带勾脚绷脚
  4. 多压腿,多拉伸
  5. 用筋膜球放松足弓

Pirouette: work for double!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分享了很多芭蕾贴士,作者也在其他文章中记录了自己学芭蕾、了解身体的点点滴滴,有时间要认真读读。下面摘抄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如果是平衡好,但頭需要放鬆,如我,練習方法可以為每次上課都花一點時間,把所有細節、姿勢全數丟開,就轉!不要管手,不要管腳,放開來轉。這其實並不簡單,像是要一個從出生就都都穿西裝打領帶的人換穿其他衣服。如果一開始無法把頭跟身體分開來的話,每堂課花點時間在練平衡時,把頭慢慢往右轉,回到中間,再轉向左邊(次序可以顛倒)。練習如果讓身體做身體的,但頭卻做不一樣的事。

通常,下面是我微調的方法:1. 如果往後倒,肚子抓緊上半身就能往前一些2. 如果往前倒,肩膀往後轉,背往下3. 如果往passe leg倒,重心便要往supporting leg移。反之,passe leg跟supporting leg的外開需要屁股幫忙一些

转圈考验的是身体整体的协调,每一个部位都要细微调整,才能达到平衡。颈部放松,不要耸肩,背部打开,核心收紧,臀部放正,支撑腿在正确的timing上到high relevé且保持外开, 另一只腿同时上到passé位置。我还是抓不好timing, passé转着转着容易走样,需要多做passé relevé的练习。

港芭的老师强调,转一两个圈的时候,不需要特别用力,更多是依靠头和身体的协调性。向两个圈加油吧!

bookmark_border写小诗的尝试

其实还是不应该尝试逼自己写什么,有点违背了最开始开博客的初衷。因为觉得某个话题“值得写”而开了一个新草稿,结果写不下去却给了自己无限的理由拖延。其实最初不过想要记录一些内心的碎碎念而已。

月初在看石川啄木的《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好喜欢他写的三行小诗,简短有趣,又蕴藏无限深情,于是尝试自己也写一写。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不就三行小诗嘛,既不复杂,又不花时间,脑袋放空的时候想一想,就写好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先,即便是简单的三行小诗,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做到每天写,都是想起来一股脑往前几天补,落得多了,就不想写了。第二,仔细回味我的每一天,才发现太枯燥了,无非就是在电脑前又坐了一天,又挤了两次高峰期的地铁,苍白乏味。第三,即便有写事情值得记下来,我也写得太记叙,太平铺直叙,写了几天再看石川的,专业的果然还是专业的啊。

写了19天,结果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还对上了,刚好解答了我的问题。是以为记。

6.1

结婚生子的意义
我想了很久
还是想不透

6.2

整理旧文件时
与过期信件一起扔掉的
是微妙的烦闷心情

6.3

原来我在大部分时间里
脑袋都是空空如也
像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6.4

在地下通道往返穿梭
白炽灯下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
是人吗,或者只是躯壳

6.5

原来我的健身routine是
每天背着健身装备
上下班🏃🏃🏃

6.6

下过雨的早晨蓝天
树上传出阵阵蝉鸣
夏天终于来临

6.7

醒来吵了一架,单方面不说话
后来觉得没意思
就和好了

6.8

摸着装满红油凉皮和酸汤肥牛的圆滚滚的肚子
再散步去吃一客海盐荔枝甘露
我们是这样一起发胖的呀

6.9

在地铁上看到来来往往的
穿白色t恤的人
不由自主得行注目礼

6.10

年少时拖着音响在广场围成圈battle
你说要keep on dancing
那到四十岁也要继续跳下去

6.11

想象着另一种生活状态下的自己
竟然心生羡慕
是不是说明该换一条跑道了

6.12

眼睛一闭一睁 一天就过去了
努力回想今天都做了什么呢
脑海里竟然一片空白

6.13

手上做着简单的活计
思绪已然飘到不知何方
最近很享受这种“灵魂出窍”的状态

6.14

陪你失眠熬夜蹭蹭你的
陪你起床撒娇不许你出门的
是猫猫啊

6.15

爱是冲动
相处是忍耐和包容
我是小气

6.16

星期天的下午
地铁车厢里里外外都是黑压压一片
对这个城市的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6.17

偷偷盼望已久的独处时光
真正到来的时候
只享受了五分钟

6.18

急着赶路的时候
连地下通道的逼仄
也感受不到了

6.19

婚姻是买房生子的前置条件
婚姻是满足来自父辈的期盼
婚姻是醒来觉得身边的人刚刚好

(又,粘贴的时候发现写得还成,继续坚持吧,哈哈。)

bookmark_border黑色幽默

最近蜜汁特别忙,每天下班回家吃饭后瘫倒在沙发上,差不多就该洗洗睡了。第二天睁眼醒来,又该去上班了。真是社畜生活。

这份工作给我的压力比以往几份工作都大。一方面是老板的要求特别高,直面他时总是心惊胆战。一方面工作本身的要求也更高,常常觉得没有犯错的余地。另外,上班还需要带面具,说着另一门语言,有奇怪的文化差异,又没有脾气相投的小伙伴一起吐槽。下班后常常需要灵魂出窍一段时间,才能再switch回日常生活模式。真是累。

上班时间长且压力大的直接后果有两个。


个人时间严重不足

原本每天的routine是健身和练字,现在基本只能二选一。碰上偶尔约朋友在外面吃饭,两者都要舍弃。至于学日语和看书,更是要硬挤时间。这个月看的书又都是社科类的,有点耗心神,不像小说可以神游到另一个世界去做梦。结果就是拖了几个月的英文书还是没看完,中文书也只看了两本。

幸好日语找到了更合适的教材,现在上完了港芭周末的workshop,也比较有大片的时间认真学习。应付考试很简单,但是还是希望自己能学得更扎实一些。

喝酒更多了

我工作压力大,对象找工作压力大,两个人老是大晚上的开酒喝。红酒清酒烧酒一律来者不拒,还因为暴增的食欲配各式各样的下酒菜,比如芝士、火腿、毛豆、卤水、凉拌、各种水果等等。

虽然我们还有一个LeTao的梦,虽然我今年的目标之一是体重减10%,但现在LeTao遥遥无期,体重还在年初的水平上下波动。只能自我安慰,肌肉增多啦,吃了这么多还能keep fit也不错了。我对自己永远不够严格,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还是愿意今朝有酒今朝醉。


戒不了酒,缓解不了暴增的食欲,最终来源还是因为压力。考虑去看心理咨询师,但是难以承受的价格甚至让我觉得,省下这笔钱反而更有助于减缓我的压力。

工作还不是因为没钱。工作挣的钱又花在因为工作压力而要去做的心理咨询上,怎么想都是一个黑色幽默。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1 | 喜欢跳舞的初心

昨天买了我的第一双足尖鞋。虽然短期还在为月底的考试做准备,但想到暑期开始会训练上足尖,就有隐隐的期待,恨不得时间赶紧快进到六七月。年初写下下半年上足尖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

正式学芭蕾两年半啦。从16年年底开始上成人芭蕾,去年年初转到G4、下半年升G5和小朋友们一起更系统性地学习RAD课程。2018-2019舞季也跟着港芭跳了四期workshop,从初级转到中级。虽然偶尔也会想,如果能更早开始,比如刚来香港上学时,或者交换刚回来时,或者刚搬家发现边上就是芭蕾舞学校时,现在应该技巧更加纯熟,但是开始了就不算迟。

当然也很羡慕一起上课的小朋友们,从小就接受正规的训练,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但话又说回来,成为职业芭蕾舞者应该是比万里挑一的概率更低的事情。跳舞的这两年半,已经陆陆续续有几个小姑娘退课了,或者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或者是因为和老师相处不来,或者是因为课业压力太大不得不放弃。哪怕是继续在跳的小姑娘们,也因为升学或其他兴趣班时间冲突等问题,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另一边,年纪太小,还是难以对芭蕾有很深的喜爱,来上课可能是因为家长选择了这一门兴趣而已。Iana Salenko就分享过她在十二、十三岁开始由体操转学芭蕾,因为真的热爱芭蕾,才能走得更远。

我从小开始跳舞。一开始是稀里糊涂地和学校的兴趣班跳,但小时候是体型不好,舞蹈队选拔失败,后来升学转学就放下了一段时间。高中开始跳jazz, 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一帮一起跳舞的舞友,但很自然地因为高考就停下了。大学上过一个学期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课(感谢大学课程的多样化),但课程结束也就结束了。

一路放下又捡起。不管我跳得好不好,跳舞对我来说一定是快乐的。在当时那刻,我可以抛下其他所有的繁杂琐碎,只是沉浸在音乐里,随着韵律舞动身体。不论是很燃的街舞,还是温婉的民族舞,甚至是我大部分时候理解不能的现代舞(btw, 这门课我们最后还是在街舞队小姐姐的帮助下排了一段hip hop交功课,哈哈), 音乐响起的那刻开始,我可以把自己从现实生活里抽离,去充分享受那一小段的时光。

系统地学芭蕾以后,更加感受到跳舞增强了我对自己身体肌肉的控制能力。我花了很久才明白舞蹈是一件外柔内刚的事情。舞者的动作看起来纤细柔软优雅,绝不是因为没有肌肉的运用,反而是因为肌肉控制得好,才能表达这种“感觉”。去年一年是我跳舞时间翻倍的一年,上课由每周一节变成每周两三节,明显感受到小腿肌肉的增强。我也学着控制自己的肌肉,再伸展一些,再连贯一些,再高一些,动作才好看。

和港芭上的workshop都排在周末,有时候到得早,练功房里空无一人,有一种微妙的“舞台属于我”的感觉。在这么多个平行世界里,一定有一个“我”是专业舞者,但每个平行宇宙里的“我”,应该都很享受跳舞这件事情。

bookmark_border我妈

上一次回家还是清明。母亲节刚好碰上佛诞假期,买了毫无新意的礼物就回家了。

照例搭晚上六点半的班车,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再吃个宵夜,接近十二点才到家。老爸已经睡了——为着二伯的事在省城奔波一天,又因为我回家而匆忙回来——只有我妈还在客厅,一边开着音量很小的电视,一边玩着手机上的消消乐,等着我。

礼物和去年一样,也是项链,我妈也不嫌弃,美滋滋地就戴上臭美一下,问我:”好看吗?“

又等我洗完澡,拿吹风机出来,一点一点极有耐心地帮我吹干头发。我曲腿坐在床上,心安理得地享受妈妈的“服侍”。吹干头,妈妈也盘腿坐上床,和我聊些家长里短。两人面对面在床上盘腿坐着,倒像是闺蜜夜谈了。

年纪越大,和妈妈的相处也越平和。记忆中,小时候我们常常吵架,然后由针锋相对变成冷战,几天几天不和对方说一句话,不得已需要开口的时候,都要借助老爸转达。我像足了我妈,性子一样倔,不说话就不说话,委屈都自己咽下去,绝不在对方面前露出半点脆弱。每个寒暑假,倒有一半时间是这样度过的。

除了寒暑假,我待在家里的时间很短。初中转到寄宿学校后,每周也就回家一天两天,学习紧张的初三高三,更是只回半天甚至不回。后来到外地上大学,再到工作,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大概是距离产生美,每次回家,我妈都觉得我特辛苦,各种投喂,也不太让我做家务。我倒是乐得享受。

转变是悄无声息的。年纪渐长,我妈的脾气变得软和了,我也学着跳出“母亲”这个身份去看我妈。说到底,我妈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我爸有几年在外工作,家里大事小事都靠我妈。肩上的担子,现在独自生活的我才终于能体会几分。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再加上妯娌不和在背后嚼舌根,却还能把家里管得井井有条,现在设身处地地回想起来,对我妈只有佩服二字。

我对人情世故了解越多,越发觉得我妈做事无可指摘。为人之女、为人姐妹、为人之妻、为人媳妇、为人之母,我妈承担了她每一个身份对应的责任。我一度甚至觉得,可以了,不需要做这么多,偶尔也该作为“自己”活一下,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发展一些兴趣爱好,趁着身体、经济都允许,出去旅旅游,看看世界。

我妈却不愿意。我又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了我妈的“做自己”,就是做好每一个家庭角色的设定。在她的生活中,家庭永远是排在第一位。为了我,为了我爸,为了她的爸妈姐弟,她可以牺牲很多。这是她愿意的,她乐在其中,即使有时候吃吃亏也不打紧。

星期天下午一家人乘船游湖,吃全鱼宴,看小朋友追逐影子,在湖光山色中无所事事消磨时间。发现我妈比我想象中的更喜欢拍照,捕捉外公外婆的笑脸和小朋友稀奇古怪的pose. 对我妈来说,岁月静好,就是这幅模样吧。

希望人生对我妈,温柔一些,再温柔一些。

bookmark_border《这样写出好故事》

网易蜗牛读书上看完了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这样写出好故事》,发现自己竟然2017年已经马克了想读,两年后才真的读。今年还是把豆瓣上马克过想读、想看的内容清理清理吧。

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可以说为写小说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式”,可以参照着写和修改自己的小说故事。接下来会考虑把纸质书买回来,方便后续翻阅。

我也想写小说很久啦,希望可以快点把书中教授的理论运用实践起来。希望可以从搭建自己的“索引卡系统”开始吧。

以下是关于本书的笔记。


情节

  • “这个情节有用吗?”
    • “有用”指的是能触动读者,将读者传送到另一个国度。情节是背后的原动力
  • “做虚构的梦”,这个梦是由冲突、故事和经历组成的

LOCK:主角、目标、冲突和冲击结尾

  • 主角有强烈追求的目标,却被迫面对冲突,而他的故事贯穿整本小说

主角 (Lead)

  • 稳固的情节始于有趣的主角
  • 最好的情节中,主角必须引人注目,迫使我们从头到尾都盯着他
  • 代入感:“若不是上天保佑,那个人可能就是我。”
  • “车祸现场”原理:读者喜欢看复杂的角色犯下无法挽回的错,把人生搞得一塌糊涂
  • 角色转变:加深情节,带出小说主旨。转变需要从外层层次开始,譬如改变看法,最终累积为改变某种深信的理念

目标 (Objective)

  • 目标分为两种形式: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
  • 死亡威胁可以用来提升目标的重要性

冲突 (Conflict)

  • 来自其他角色或外在环境的阻力在主角追求目标的路上设置障碍。读者为主角担心受怕,更加投入到小说当中
  • 主角和对手之间的对战,负责推动情节的主要段落前进。对手应该和主角一样强,甚至更强

冲击结尾 (Knockout)

  • 故事的结局都一定要有重击的力道

三种调味料:角色、背景和对话

背景

  • 独特的背景设定:e.g. 职业背景、时代背景

对话

  • 对话能帮你创造独特的角色,并推动情节前进
  • 每个角色都要有各自的说话方式,绝不能听起来一模一样
  • 角色的遣词用字应该稍微透露他们的为人

情节点子brainstorm

这部分作者提出了很多可以参考的建议,不具体摘录

基本原则

  • 运用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观察自己、他人和生活中的细节,多联想
  • 记录情节点子,强化点子的创新性和独特性。(e.g. 加入更有趣的元素)

结构

  • 三幕结构:开头-第一扇门(转折)-中段-第二扇门(转折)-结尾

开头

  • 聚焦故事里的人物
  • 以主角为切入点,尽快让读者与主角产生共鸣
  • 了解主角、他的世界、故事的调性,并有一些扰乱事件,趁早打乱主角的生活
  • 开场白中有动作,有动感
  • 不要以沉闷的说明段落开头,先写动作,稍后再解释

和主角建立联结

  • 四种方法:认同、同情、喜爱和内心冲突
  • 认同:希望成大事;有时候有点胆小;并不完美
  • 同情:危机;困难;弱者;脆弱

规则

  1. 先有动作,再解释
  2. 解释的时候模仿冰山,只把表现百分之十告诉读者。等到适当的时机再揭露更多信息
  3. 将信息包装到冲突中

中段

  • 冲突,描述一系列主角和对手的战斗
  • 基本韵律:行动、反应、继续行动
  • 角色必须决定好目标,并开始往目标前进,才会有所行动。同时,一定要有某样事物阻止他的行动
  • 最重要的任务是让读者担心,所以角色无法达成目标反而更好

附着元素

  • 指的是强烈的关系或情境,将角色绑在一起
  • 包括:生与死,职责冲突,道德义务,偏执,地点等
  • 死亡,包括精神上的死亡和职业生涯上的死亡,都十分吸引人

怎么写行动?

  • 拉长紧张的段落
    • 确定紧张的场景真的有理由让人紧张
    • 交替使用动作、内心戏、对话和叙述
  • 提高付出的代价
    • 情节的代价:对主角的伤害,或让主角面临敌对势力
    • 角色内心的代价:逼主角选择,制造进退两难的困境
    • 社会造成的代价:重大社会冲突,社会问题等

结尾

  • 收梗
  • 多写几个不同的结局,再从中选择最意外、最有震撼力的一个
  • 牺牲是许多结尾常用的强力元素

扰乱事件:无法折返的门

  • 在第一幕的开头,必须有事情打乱现状,迫使主角发生改变。(第一扇门,四分之一处)
  • 第二扇门通常是一条重要线索或信息,或者是重大挫折和危机,借此将故事快速抛向结局。通常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

大纲:索引卡系统

  • 写下一大堆情节点子,然后整理出结构
  • 先想结尾,再理出主要的场景
  • 尝试布局,并用空白的索引卡填充场景之间的空隙
  • 洗牌打乱布局,任意提取两个元素,寻找情节之间的新联结

头灯系统

  • 先整理LOCK系统和写封底文案
  • 初步规划结局
  • 写下第一章(运用场景元素和开头原则),并马上记录对接下来几章的想法
  • 继续写,继续记录关于未来几章的想法,直到结局

场景

  • 令人难忘的场景一定要有新意,还要有些意外和让人情绪紧张的元素
  • 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冲突
  • 四个和弦:行动(主),反应(主),铺陈(辅助),深化(辅助)
    • 行动场景包含场景目标、冲突,以及主角面临的后果(通常不太妙)
    • 反应场景让读者看到角色的情绪反应,减缓叙事速度,提供反思的时间
    • 铺陈场景提供读者了解稍后场景所需的信息
    • 深化技巧偶尔用来替故事添加风味
  • 三个重点:引子,紧张程度,推手
    • 开头的引子要吸引读者的兴趣
    • 场景必须有一定的紧张程度
    • 结尾要以推手促使读者读下去
  • 利用紧张程度表,一般模式为从低紧张程度开始,逐渐增强,不会过头也不会令人无聊
  • 小说通常有几个重大场景,引领作者一路走向最终的高潮。在大场景之间,作者也会插入紧张程度不一的场景,以调整步调
  • 一本十万字的小说通常会有六个重大场景

修改

  • 先写初稿
  • 写完后,沉淀一下,在两三周后开始改稿
  • 读一遍初稿,作简单的标记:
    • 太拖沓的情节
    • 看不懂的句子
    • 需要增加内容的位置
    • 需要删减的位置
  • 从大问题着手,再逐渐朝小细节下手
  • 依次分析情节、故事结构、主角、对手、情节附着元素、场景、配角,并做笔记记录分析结果
  • 改稿
  • 放一个星期
  • 再读一次,重点在缩减或删除场景,加深角色内涵,以及加长或修改副线情节
  • 润饰场景和对话

其他建议

  • 定下工作量,规定自己每天写作
  • 持续创作
  • 区分展示和说明
    • 展示是看电影中的场景,角色通过动作或对话来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感受
    • 说明则是直接告诉读者场景或角色心中发生了什么事
    • 展示比平铺直叙说明更好

bookmark_border《鱼翅与花椒》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经历几轮电商的优惠活动,家里已经堆起了一小座书山。当我下定决心要开始愚公移山时,最想读的就是这本《鱼翅与花椒》。 

忘了最早是在哪里种草这本书的,但好几个关注的友邻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这是一本以外国人的视角、写中国的吃食的书,既有菜谱,又像游记,记录了作者扶霞作为一个英国人在探索中国美食的路途上的所见所闻。 

书的标题很有意思。鱼翅向来被认为是一种珍稀食材,通常出现在豪华宴席上,一般是略显清淡,需要辅以高汤、火腿、老鸡等熬制出味道;而花椒则是常见的调味品,寻常人家,街边小馆,都能觅得它的踪迹,作为点缀品增加菜色的香和麻。不知道作者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否也有意表达这种微妙的对比。 

~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饮食实在是中国文化及其重要的一环。又因为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菜系。扶霞从川菜出发,到湘菜,粤菜,福建菜,北京菜,淮扬菜,还有没被翻译出来的新疆菜…借着吃,扶霞游遍了大半个中国,还会说好几门方言,也交往了遍布大江南北的朋友。这本书又像扶霞的回忆录,回顾她对中国从陌生到熟悉的点点滴滴。 

作为广东人,虽然也常常自嘲“我们广东人什么都吃”,但从小到大,家里都不太经常外食,因此许多菜系我也是大学之后才尝试的,尤其是川菜和湘菜。坦白说,我到现在也很难分别川菜和湘菜,对我而言,都是“辣”。 

与扶霞刚好相反,我的吃辣顶峰反而是在英国伦敦交换的时候。彼时,唐人街不是贵贵的传统的粤菜,就是新兴的川菜,偶尔想要慰藉一下思乡之情,只能二选一。换算一下价格,粤菜和香港比起来简直贵得离谱,常常安慰自己很快就能回去了,也只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和几个香港同学凑了一桌打打牙祭。川菜,虽然比较国内的价格依旧贵一大截,但和香港比较反而差别不大,便成了我们更加偏好的选择。尤其是伦敦的冬天阴冷无比,吃吃辣的,感觉全身都暖起来了。还记得有一顿,我们四个女生加单了三次,食量大到把老板都吓到了,反复和我们确认,才帮我们下单。 

我的家乡并不算是广府菜下的,但点心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常说的“饮茶”还有“饮早茶”和“饮夜茶”之分。早茶从七八点开始,偶尔赶上老爸不睡懒觉了,一家人就会一起饮早茶。夜茶常常是晚上八九点开始,小时候需要早睡觉,很难得才能碰上爸妈和朋友饮夜茶的时候带着我一起去。也记得和爸爸一起去广州参加他的大学同学会,我和另一个小孩子比赛吃凤爪,大人们就在一旁偷笑。 

~

扶霞在书中提到,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做川菜时,班上除了她,只有两个女生。她在其中别树一帜,既是因为国籍,也是因为性别。说起来,虽然围着灶台转的大部分是女性,但女性习得“厨艺”这个技能,更多是从长辈、尤其是母亲身上得来。我也是如此。 

小学开始,我放学、妈妈下班之后,闲谈的场所通常都在厨房,妈妈一边准备晚饭,一边和我聊学校发生的事情。而我的职责,从开始的剥蒜、择菜、洗菜,到后来炒青菜,煎酿豆腐,做番茄炒蛋等难度更大的菜,每一步都是在妈妈的指导下进行。也因此,世界上能做出“妈妈的味道”的番茄炒蛋,除了妈妈,就是我了。想家的时候,除了马上回家,也还有自己下厨这一个选项。 

食物,真的是生活中太重要的一环了。过去的每一个记忆点,都和食物分不开。小时候菜市场的早餐,初中住宿学校饭堂一学期一度的免费餐,高中学校门口的汤米粉和炒面,还有去旅行到每一个地方品尝的当地美食……一种食物代表了一段旅程,而人生也和食物一样,有酸甜苦辣咸,偶尔还会五味杂陈。 

扶霞说,在中国十几年,体验不同的菜系,她的内里早就变成了一个中国人,至少是半中国人。对于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吃到大吃惯的口味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口味往往是家里的长辈传给我们的,也很大几率会被我们传给我们的下一辈。还有应季当时的菜色,比如我们家在过年的时候,总要备上炸鱼,炸丸子,炒猪肉,蒸鸡,油果…这些都是爸爸从爷爷、从大伯、从外公综合得到的食谱改良而来的。而我找另一半的一个要求,也是要从我爸手里把食谱接手过来。不仅仅是食物把我们变成了拥有某种文化特质的人,我们也在传承着食物和它背后的文化。 

~

书里不单单是介绍食谱或菜色,还会关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从最早到访中国的1992年,到原著出版的年份2008年,其实也是中国变化最大的一段时间,从扶霞的书中也能看到改革开放、城市化、非典、污染等重大事件的痕迹。老街老巷已经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新的秩序正在逐渐成型。 

自2008年至今,也有十年了,我也很好奇扶霞是怎么看待这十年中国餐饮的变化。伴随着大型购物商场的兴起,海底捞、呷哺呷哺、黄煌记、探鱼等连锁餐厅开遍全国,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到这些更加标准化的餐厅消费,加之全国流行的麻辣口味,对各地的本土饮食文化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食物多样化的减少,会不会也带来文化的愈加趋于一致呢?我想我们都没有答案。 

bookmark_border猫 | 阿肥观察日记(三)

阿肥大人到家整仨月。每次和树熊一起回家时,都会在电梯里猜测,阿肥会在哪个位置呢?起初,阿肥还愿意会到家门口迎接我们。最近天气变凉,阿肥在床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懒,只愿意走两步到房间门口,躺下,开始滚来滚去。肢体语言翻译:陪我玩喵~

记录几则九月十月的趣事。

阿肥到家一个月后,对环境逐渐熟悉,我们也开始邀请朋友到家里来玩耍。虽然大家都抱着“撸猫”的心态上来,但是阿肥绝不是轻易可以被撸的。树熊至今摸阿肥超过两秒都会收获“喵!”的警告。喵语翻译:离我远点!

每每我们都会提醒各位朋友,我们家猫脾气有点燥,只可远观,不可近撸。朋友们大多谨遵指示,和阿肥互相保持冷静,停留在阿肥闻闻朋友的脚辨别味道,朋友对着实物在心里幻想一下撸猫手感的距离。

话虽如此,仍有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爆炸的猫咪。朋友Z君自己家里养了一只布偶,性情温顺,任摸任抱,因此一起吃早茶聊起养猫心得时,对我们提到的阿肥的臭脾气很是不相信。饭后我有事先走一步,树熊邀请Z君到家里。听说Z君对阿肥做出了我们一直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对着阿肥一顿狂撸,最后收获阿肥亮爪x2加亮牙x2,只能鞠一把同情泪。

又有朋友C君,住在我们家附近,育有性情温顺贴心大狗子一只,交了很多狗朋友,得知我们家养猫后,想帮狗子拓展一下朋友圈,于是约时间让狗子和阿肥见一面。树熊事先已经警示了朋友“做好你们家狗子被打的准备”,但是朋友表示没在怕的,毅然决然带狗上门。

狗子还没到,阿肥已经闻到气味越来越近,尾巴和耳朵都立了起来,死死盯着大门,进入备战状态。狗子进门,乍一见到新朋友还是很开心的,但是第六感觉气氛不太对,就呆在门口,不愿意再往里了。

另一边厢,阿肥已经炸毛,并摆出了进攻状态。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我只能祭出鸡肉条大法,以吸引阿肥注意力。没想到这厮吃是吃得挺欢,却丝毫没有接受贿赂的自觉,吃完马上再度摆出进攻姿态。

围观的铲屎官们还在愉快吃瓜时,阿肥发起了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招九阴白骨爪就往狗子脸上招呼,然后迅速地回到防守区,继续摆出戒备姿态。剩下五人一狗呆在原地,面面相觑。

仔细一看,狗子的鼻子上已经挂伤了,铲屎官们不厚道的发出爆笑。狗子的脾气也是非常好,竟然没有反击,而且委屈巴巴地蹭门表示要回家,并且不肯再往屋子里一步。交朋友计划全面宣告失败。

为了让铲屎官们安心打牌,阿肥只能暂时到它的小房间里“关禁闭”。即使在房间里,阿肥仍然盯着门,竖着耳朵,防范意识十足,只能多给它吃两口鸡肉条,安抚一下。在客厅的狗子大概认得我和阿肥是一伙的,尽管后来和我要桃子吃,但是一晚上都不给我摸。

经此一役,狗子以后经过我们大厦大概都会绕路走了。

中秋的时候我和树熊各自回家,阿肥一猫留守香港家中两天两夜。尽管临出门前给他添满了干粮和水,清理了猫砂盆,还是不太安心。树熊倒是一直安慰我,阿肥是一只老猫了,没问题的。

节后我先到家,一开门就迎来了阿肥的指控。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阿肥的肺活量这么好,可以一喵五六秒,不用换气。然后就上来求蹭蹭求摸摸,从来没有那么粘人。进到屋里查看干粮和水,干粮还剩十来颗,水也有小半盆。后来和树熊猜测,大概因为阿肥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才回家,所以发挥了老猫的智慧,留一点吃食和水,以防我们再有几天都不回去,还能将就一下。

当晚睡觉时,阿肥半夜几次上床喵喵叫,还一边嗅一边蹭,不安全感暴增。此前阿肥晚上都安静地趴在猫抓板上。留守老猫的忐忑心路历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点小心疼,接受肥大人的指控。

但因祸得福,阿肥自此之后也更愿意上床一起睡觉了。但鉴于我们的床实在有点小,肥大人睡觉又警觉又占据很大空间,两人一猫着实难以融洽共处。几次都是两人一猫一同睡去,第二天两人在床上醒来,一猫在地上怒目圆睁,猜测是我们睡相不好把肥大人踢下床了。

肥大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睡觉地盘,主要有两个策略。

其一是错峰睡觉。阿肥已经代替了早上的闹钟,成为每天唤醒我们的主要声源。据树熊翻译,这一段喵的意思是:“快起床,床该我用啦!”树熊还养成了起床把被子铺平整的好习惯,全因有一天肥大人追着树熊疯狂喵喵喵,检查了水盆食盆猫砂盆都没问题,最终试着把被子铺好了,肥大爷倒是马上乐见其成地跳上了床。

其二是趁早占领地盘。我们通常在十二点前后进被窝,肥大人已经充分识别了这个pattern,每天十一点左右先上床躺好,这样我们就会因为不舍得赶它下床而将就着以很畸形的姿势睡觉。有一晚,树熊因为赶due睡得晚,阿肥已经在他的位置上睡得打呼了,可怜的树熊只能在沙发上将就了一会儿,最后实在不行了才上床把阿肥挤走。阿肥当然在小本本上记了一笔,第二天找机会发起了进攻。

为了夺回地盘,树熊提出要给阿肥买一个猫窝,刚好冬天也快来了。虽有Q君提醒,猫窝是家中唯一猫咪不会踏足的区域,树熊还是从上环提了一个南瓜形状的猫窝回家。据我观察,截至今日,小一个月里,阿肥在里面呆过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养肥三月,收获的快乐和满足比想象中的多太多了。周日午饭后看书看着睡着了,醒来有肥偎依在腿边,霎时觉得自己化身丰子恺画中之人,“手倦抛书午梦长”。

bookmark_border写在24岁边上

昨晚在跑步机上想好了给周末过生日的树熊的生日礼物和生日祝语,今天竟然先收到了父母给我的生日祝贺。九月初二,农历生日。我总记得距离新历生日还有一阵子,父母却更传统地习惯了按农历来记日子。

按照家里虚岁的算法,今年已经24岁了。都说24岁是花一样的年纪,但难道44岁、64岁甚至84岁就不是了吗?这么一想,24岁的生日,和往常的每一个生日一样,也和未来的每一个生日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今年印象深刻的两个moment,一直想记下来。

一个是深夜和的士司机讨论,六十块钱(从办公室打车回家的车费)在中环可以吃一餐什么样的午饭。我常在南记点的牛腩牛丸米粉,六十块钱绰绰有余,但司机觉得吃米粉是最不经济实惠的;巷子里的两餸饭叉烧饭或是别的盖饭,勉强够吃,也勉强能吃;楼下SimplyLife好一点的两餸,要六十三块;吃翠华是肯定不够的,除非也是米粉米线,分量还小……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揭开了表面的光鲜亮丽,无非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琐碎小事而已。买菜做饭洗碗,百佳的蔬菜更便宜,但惠康的鸡蛋更实惠;扫地拖地,养猫后家里飘着的毛也多了……下班后的自由时光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光是把家务活做妥当,就已经要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了。自己开始生活、开始打理一个小家后,愈发佩服妈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上班的同时把一家三口照顾得妥妥帖帖。而我下班后只想做一颗懒散的沙发土豆,躺下就不要再起来。

另一个是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七点下班,通勤单程半小时,到家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完,已经接近九点了。抓紧时间到超市抓了一包青菜一盒方便面当晚饭,结账时收到闺蜜的微信说前男友领证了,一瞬间有点shock. 同一个月领证的还有好不容易联系上、和我说还不想结婚的老友,以及好几个初中同学。扎堆结婚的年份来得那么突然,在逼仄的小房间里吃着方便面的我顿时百感交集。

倘若我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路,回到家乡小城,考编制,靠父母的庇荫买房买车,和另一半谈得差不多了就步入婚姻殿堂,也接着考虑是不是有一两个小孩;和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离父母很近,是互相依赖,也是互相支持……如果,如果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生活会轻松很多吧? 

是我现在过得不稳定吗?也不是。写手账时发现每天其实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朝九晚七,犹如复制一般。不是指工作上或生活上的稳定,而是心理状态上的稳定,一种settle down的感觉,像一个风筝在天上飘着,但有一根线扯着你。但我没有这根线,我只是自己飘着。

书上说,二十来岁的人总是想东想西,这叫quarter-life crisis, 青年危机。

青春期危机,青年危机,中年危机,更年期危机……人生还真是一个危机接着另一个危机。生而为人,到世上走一遭的意义何在呢?有快乐有痛苦,真说不好哪个更多一些。人生有意义吗?这个意义大约是要自己去寻找的。但是真的能找到吗?

哎,不想写得那么丧的,却不知不觉垂头丧气。常常在想,长大好难,活着不容易。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的生活并不单单是我自己的生活,也影响着身边人的喜怒哀乐。事已至此,只能硬撑一口气,找点乐子继续活下去,还要努力活得好一点。

十月总归还是令人欣喜的。过完生日,冬天就要来了,而我喜欢冬天远胜于夏天。新的一年也不远了,新年总是好的。《倒数第二次恋爱》里,大哥说:“生日的时候,要庆祝的有两件事:第一,毫无疑问,就是庆祝你降生到这个世界;还有就是,庆祝你健健康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蜡烛的数目,就是你努力到现在的证明啊。你是这么努力地走到了现在。”

是啊,回头看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那么远。上一个本命年还在念初中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自己竟然会在香港工作生活。而下一个本命年,我又会在哪里、做什么呢?谁知道呢。

跑步机窗外对着的巷子尽头,很像是高中学校的门口。想到生日,也想到念高中有一年,舍友问我生日愿望是什么。我说,希望自己勇敢一点吧。这几年,去的新地方和接受的新挑战都不少,甚至尝试了高空跳伞,简直是勇气暴增。

长大一岁,希望自己能够更坦然。坦然地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纠结和不安、欲望和虚荣、缺陷和不完美,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人生就是没有意义的现实,坦然地在空白的人生之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结尾撒一波鸡汤吧。亲爱的,你无需遵照别人的指示,也不需要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按自己的节奏过。

愿你有离开的能力和勇气。

愿你自由。

bookmark_border《山茶文具店》

为了追赶五月六月准备考试而拉下的看书计划,最近看书的速度加快了很多。但近期看到最喜欢的一本,还要数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不过是睡前打开想要酝酿一下睡意,却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进入正文前,是素描家shunshun绘制的镰仓游览图。我真是太爱镰仓了,江之铁,极乐寺,鹤岗八幡宫,荞麦面……看着这张图,仿佛又回到了去年秋天到镰仓游玩的情景。还没开始仔细看书,就已经在心里默默把这本书的分数升了一等。

(designed by shunshun)

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主角雨宫鸠子继承了外祖母的文具店,也帮客人代写书信。雨宫鸠子名字的来历是鹤岗八幡宫的鸽子,又因为《鸽子波波》这首童谣而有了“波波”这个小名。波波从小在外祖母的教导下练习书法,却也因此在青春期和外祖母争吵离家,至外祖母去世后才回乡继承文具店。经历夏、秋、冬、春的一年轮回,波波终于在做代笔人这件事上找到了意义,也和外祖母、和曾经任性的自己和解。

最喜欢这本书的点在于它对写信的细节描写。从来没有想过写信还有那么多讲究。

节日时令需要给亲朋好友写信问候:“在小暑前的是梅雨季问候,小暑和立秋之间才是盛夏问候,一旦过了立秋,就变成残暑问候了。”根据写信的内容和心情,信纸、墨水、字体、用词、书写方式、甚至所用的邮票都各不相同。写吊唁信时要用比较淡的墨水,代表因为过度悲伤,眼泪滴在砚台而让墨色变淡。告知朋友结束一段婚姻时,波波挑选了“Gris Nuage”,即“灰云”颜色的墨水,既能表示谦卑,但也绝不是悲伤的颜色,“云层的后方必定有一片蓝天”。

(J. Herbin Gris Nuage颜色墨水)

用比较柔和的字体做铅字印刷,可以在注重整体礼节的同时,在纸张表面留下轻微的凹凸,表达真情和温馨。而用玻璃笔写信,则能传达委托人纯净温柔的心意。对收信人的称呼,波波往往也要斟酌一二,既要能表达委托人的态度,也要整体协调。波波甚至把邮票比作化妆时的口红,一旦选错,就会毁了整张脸的印象。为此,波波还特意到东京去进购了一批样式各异的邮票,以备未来使用。

这样周到考虑寄信人和收信人双方心情的代笔人是多么温柔体贴呀!想起我曾经写过的信,字体、排版、收信人读起来会如何,完全不在我的思虑范围内,只知道一股脑的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波波写完信后,还会把信在佛坛上放一晚,隔天早上再度斟酌内容之后才寄出。而我写信,更像是一鼓作气,写完了也不会再回头读一遍。“书信,就像是寄信人的分身。”彼时的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收信人的处境和心情吧。

写信的细节也体现了文具的多样化。Crane & Co.的信纸和信封,J. Herbin的珍珠彩墨,伊东屋的Romeo No.3 原子笔,玻璃笔,奶油帘纹纸,万宝龙的钢笔,满寿屋的稿纸……这本书简直是草单嘛!我写信的时候,对这些还一窍不通,用的纸是学校发的一元一本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笔是十几元一盒打包买的晨光。也是入了手账坑后,才对文具一知半解。

我非常喜欢作者出人意料又精准到位的各种比喻。

在描写外祖母去世后,波波需要处理各类杂事,尤其是遗产相关的问题时,作者写道:“我在回国后,带着仿佛刷洗烧焦锅底般的心境,缓慢而肃穆地解决了这些事。

刷洗烧焦锅底是什么心情呢?不巧本人刚好有过刷锅经验,回忆起来只觉得是长叹一口气,拿起钢丝球,一点一点用力来回擦拭,最后容易变成差不多就成了、不需要也做不到刷得和没烧焦过一样,有一点烦人,有一点难处理,但也有意外的完成感,这样奇妙的五味杂陈的感觉。

代写吊唁信时,波波在酝酿悲伤的心情:“泪腺仿佛变成了磁铁,瞬间吸收了世界上所有的悲伤。

那一刻,过去所有悲伤的瞬间仿佛都回到了波波的脑海中,有小时候养的金鱼翻肚死去的哀伤,有寿司子姨婆去世时的悲恸。我想,没写出来的,肯定还有得知外祖母去世时的泪水,以及没有在外祖母去世前与她和解的难过。

醉心工作时,“看向外头,太阳已经下山,天色已经暗了。夜色仿佛把额头和鼻子贴在山茶文具店的玻璃门上偷看我。

夜晚变成了一个好奇的小孩子,巴在文具店门外往里张望。一天当中,我最喜欢夜幕降临时分,也常常在一天工作即将收尾时,透过办公室的小窗户观察天色一点点变暗。看到这一句身份对调,不由会心一笑。

书中有十多封信,有波波代写的,有外祖母写给她的友人的,也有波波最后写给外祖母的,是会让人合上书后,仍然不断想起,想要反复看的。波波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提笔给外祖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我也终于知道,除了花以外,枝叶和根,以及被虫咬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很美丽。

啊,发生在镰仓的故事都好温柔。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度到镰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