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愿归潮终相遇

其实还是不知道如何描述我的心情。乍听到消息的时候不是不震惊,仔细想想却非常非常理解。大概活着真的太痛苦了,跳下去也是一种解脱吧,一切烦恼都可以成为过去,被抛在脑后。至于未来,也不想未来了。我不敢去细想学姐经历了什么,又经过怎么样的思考,最终做出了这个选择。这仿佛是一个黑洞一样的存在,一不小心就会被吸进去,再也出不来。有时候,我站在天桥上,面对底下川流不息的车流,也会想,跳下去,是不是就可以永远轻松了。假装自己没心没肺,很多问题不要深思,不要想太远,就这样表面地潦草地暂且活着,大概是我能勉强维持的小计谋吧。活过明天,活过这个星期,活过这个月,慢慢把生命拉长。

脑海里反复回想的都是初见时学姐大大的笑脸。和学姐差了两届还是三届,我已经记不清了。认识学姐的时候她刚从top school交换回来,因为是同一个社团,大概别人和她提起过我,她在路上就直接和我打招呼了。反而是我,之后再和朋友八卦才知道学姐是前几届的社团主席。后来我们一起上一门大课,课上一个练习题我想不通,想要提问但教授没有留意到,坐在前排的学姐主动转过头来和我解释。毕业之后的交集只剩下社交媒体的互相点赞,但学姐的ins其实更早地停留在了去年。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她的账号还静静躺在我的关注列表里,其实是不是可以假装她在某个地方活着呢?

最近看了Soul. 故事设定里,人出生前,灵魂呆在The Great Before, 死亡以后会到The Great Beyond. 电影着重讲述前者,并没有对后者有过多的介绍。死亡后,灵魂被传送带传送到一个大圆环里,变成一个亮点。在那之后呢?死亡的下一站是哪里?如果死亡是终点,那么活着的苦累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如果死亡是另一个起点,那么下一辈子,或者afterlife, 会比现在更好,还是更差呢?死和生一体两面,而我既想不通为什么要活着,像Soul里的22号,也搞不懂死亡的意义。

家里有个特别偏爱我的长辈,虽然每年只见一两次,但过年给我的红包都比别的小孩更大份。有一年寒假补课特别忙,没有回老家,他还特地到我们家来给我发红包。长辈到小辈家里,太少见了。然而他去世的那年我高三,直到我高考完我爸妈才和我说,那时他都走了好几个月了。因为见面不频繁,平时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偶尔想起来,心里仿佛受了重重一击。我考上了很好的学校,也只能在他相片前烧掉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他能收到吗,我不知道。

我大概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搞明白活着的意义。和很多人疏于联系,但知道他们还在某处,只要我想,就能说上几句话,这个感觉还是很美妙的。死亡不是一件坏事,我也不惧怕死亡,但对于留在世上的人来说,不管你做什么,都再也找不到那个人了,就这样被死神彻底切断了联系。想想真是难过。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单曲循环大张伟《世上最美好的祈祷》,好希望你们也能听到。未来某一天我们一定会在云漫间在星河边再次相遇,希望不会太久。

bookmark_border猫 | 阿肥观察日记(四)

养阿肥已经922天。作为11岁的老猫猫,阿肥还是不时地给我们惊喜。最近阿肥的一大变化就是爱上了拍屁屁。

拍屁屁这个梗由来已久。阿肥刚到家时,“凶”名在外,不让摸,不让抱,讨厌剪指甲梳毛等各种人类强加给她的活动。朋友Z君上门撸猫,拍了两下屁屁,收获血痕一道。圣诞时朋友C君帮忙铲屎,前一条微信还是“她看起来很痒,我帮她梳梳毛”,下一条微信就是“你们家的创可贴在哪里”。真是让人又气又好笑。

我和男票时常讨论阿肥的臭脾气是怎么养成的。收养时没有具体问,所以也不知道阿肥的过去是什么样子。她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呢?她是街猫,还是被人遗弃的?如果是街猫,是不是要时常打架抢地盘争食物?如果是被遗弃的,她会不会对人类特别失望?这些都是未知的。

养阿肥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我们两脚兽都是工具人,铲屎,喂食,添水,陪玩。阿肥玩的需求不大,也很会自己照顾自己。除了刚到家生了一次病,吃饭太快容易吐,大部分时候都在睡觉。和半夜跑酷,喜欢玩纸玩塑料袋的小猫比起来,阿肥简直是天使。

天使唯一的缺点就是傲娇。这是和阿肥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才意识到的。神明在塑造阿肥的性格的时候,大概一不小心把傲娇技能点满了。阿肥和我们彼此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开放了某几个“可撸点”,包括头顶,下巴,脖子。但是,你一边撸,她会一边大声凶你,凶完你,又把头的另一边转过来,示意你继续撸。取决于她的心情,有时候你可以撸很久,有时候撸没两下她就生气作势要揍你。

脸皮厚如我,每次都在尝试挑战阿肥的底线,无视她凶我,强行撸她不许碰的地方,比如身体,肚子,屁屁。阿肥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虽然很凶,虽然会揍我,但是当我假装发出很凄惨的叫声,仿佛自己受到超大伤害时,她又会露出“不会吧我只是轻轻拍了你一下还没有用力呢”的表情,赶紧溜了。也就是说,阿肥吃软不吃硬。

就这样,我在挑战阿肥底线的同时,也逐渐让她适应了有人摸她,我也会时常和她说,家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没有人会伤害她的。去年下半年,我们发现,阿肥的可撸性提高太多了。虽然还是很看心情,但是大部分时候,除了肚子,都可以随意撸了。而且她也开始更频繁地撒娇,虽然大部分时候还是为了讨零食。

我经常在YouTube上看好味小姐的视频,她们家最爱拍屁屁的短裤也是狸花猫。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既然阿肥现在可以撸了,是不是也可以试试拍屁屁呢?说试就试,穿上厚外套,以防阿肥生气挠我,便开始拍阿肥屁屁。没想到,她虽然骂得很大声,却没有跑,尾巴立起来,末端完成一个S型,还是不是抖几下。果然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啊(不

由此阿肥爱上了拍屁屁,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现在,阿肥只要见到你的手有空,就要拍屁屁,频率不够也不行,力气不够也不行。一开始还是安静地提出要求,比如我在床上躺着,旁边就会突然不声不响地出现一个猫屁股。后来逐渐放肆,不拍屁屁就大声抗议,哪怕在忙着也要刷一下存在感。极限拍屁屁的姿势包括后腿在沙发,前腿在茶几拍屁屁,和站立起来巴着洗衣机拍屁屁,都很喜欢。

写到这里够钟下班了。我得赶紧收拾收拾回家,给主子拍屁屁去。

bookmark_border2020: “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

今年因为有认真写一日一页的手账,回头看还是蛮感慨的。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但是在daily challenges中勉强活了下来。

一月充满了OT、健身、GRE. 回家过了最简单的一个年,封关之前返回港村,GRE也被取消了,疫情成了生活的中心。不会忘记李文亮医生去世那晚网络世界的悲鸣。追了《想见你》,重刷《猎人》。拥有港村社畜自我修养的我二月中开始隔天到办公室上班,工作负面情绪很大。三月疫情全球扩散前还去了一趟新加坡。月底上岛,沉迷动森不能自拔。联系上教授开始远程RA.

四月开始处理直接来自大老板们的request, 在办公室挣扎求生。GRE因为设备问题又没有考成。凯哥两部新剧开播,然而《清平乐》实在垃圾,追完了《猎狐》。开始刷《老友记》。五月六月港村疫情基本平稳,芭蕾舞学校和健身房终于重开,RA的项目极度挠头,刷了一本领域内的基础书挠头+1,刷paper挠头+n…追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七月开头就遭受了无妄之灾,“即使还结着难看的痂,那期间里我们也得活下去”,幸好恢复得还成。疫情回归。终于考了GRE. 《乐队的夏天》开播。八月磨出了第一版SOP, 九月杀托,见了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工作之余继续刷paper, 刷virtual seminars, 和教授开会,时差令人修仙。每一个工作日的手账都充满了我对工作的吐槽…

十月十一月花了好多时间改SOP, 敲定了推荐信,继续修仙。小猫做了手术,为了手术费也要继续忍受工作上的气。芭蕾终于考了五月延期到十一月的试,开始重建健身房routine. 疫情来到第四波,大家已经习以为常。十二月努力赶申请deadline, 启用新手账,开始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今天交完申请,也算暂时画上一个逗号吧。笑~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be vulnerable, 鼓起勇气去求助。我总是习惯自己去消化情绪,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今年在准备申请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向他人寻求建议,麻烦朋友修改SOP, 找教授写推荐信,和身边的人倾诉情绪,等等。其实身边的人都很nice很helpful, 只要我鼓起勇气开口。另外,今年要感恩可以wfh, 可以玩switch, 可以刷剧,可以撸猫,可以有人陪。感恩关键时刻的运气,感恩自己拥有的所有。2020年是积蓄力量的一年,希望所做的一切都能在新年收获一个好的结果。

不论申请结果如何,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

  • 保持健身习惯,keep on dancing, 尽量早睡,减脂
  • 拥抱自己的欲望和恐惧,keep calm & complain less
  • Learn something new: 学画画,学一个新乐器或一门新语言
  • 整理博客,保持阅读,保持输出
  • 多和朋友们聊天、视频,多给朋友们送礼物(以抵消自己的购物欲hhhh)
  • 更有系统的生活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5 | RAD G6 考级体验

本文首发WomenOverseas论坛,搬到自己博客上存个底~

不知不觉学芭蕾也四年整了。今年港村遭受一波又一波疫情冲击,11月在疫情夹缝中考完了RAD G6,受 @琴琴贴贴 鼓励,写一些我的体验~

其实我不太能分得清各大流派,只知道俄派和英派的某些动作是有不同的。最近看了一个介绍各流派的视频,也很值得分享:【科普向】芭蕾个大学派与表演风格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RAD就属于其中英国的教学流派。

今年是我第二次考RAD,去年考G5之前有参考知乎上的帖子:英皇芭蕾考试完整流程全攻略 – 知乎 还是蛮详细的!

1. 为什么要考RAD Grade

我一直对芭蕾很有兴趣,毕竟tutu裙太可爱了。(然而到现在还没有穿过…)毕业后租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芭蕾舞学校,便从成人班开始跳。成人班一周一次,虽然课程也包括把杆,中间练习,小跳大跳等,但是因为大家能来的时间也比较不固定,基础差别也很大,老师的教学比较不连贯。大概一年多后,老师建议我转到跳grade的班里,于是和Grade 4的小朋友们(大概10岁左右)一起学舞。比起成人班,跳grade的syllabus更有系统些,跳的动作也更基础,我个人认为芭蕾是一个很讲基础的学科,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正确进阶,也就跟着跳下来了。

决定考RAD一方面是有一个milestone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毕竟RAD也是会打分、分等级的。另一方面是我总觉得自己不会在港久留,未来转到其它studio的时候更容易沟通自己的进度。我学到RAD G7和我跳了4年芭蕾,个人感觉前者是一个更具象的表示你现在的能力程度的方法。

学syllabus最大一个不好就是非常考试oriented. 尤其是离考试越来越近的时候,每堂课都是跳同样的动作,比较闷。当然考完试后,比如现在,老师们就会更加flexible一些,多一些地板练习、核心练习、自由练习等。

后来了解很多同好其实是会直接去考IF (Intermediate Foundation), 但我校IF课程的时间一直合不来(苦逼的上班族…) 所以还是继续学Grade. 多上几节足尖课是我一直的渴望啊!另外,我对在肌肉力量合格之前轻易上足尖这件事还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个人感觉没有两三年每周两三节课的练习基础不要轻易上足尖,容易受伤不说,一旦习惯了错误的发力方式再改正真是太难了。不过这也是我自己最近在self-debate的问题,究竟是花时间打基础还是have fun, 我暂时在打基础这一边,但不展开说了。整个RAD考级体系如下,有一部分小朋友到了分岔路口会G6和IF都考。

2. 考试之前的准备

以G6为例,Syllabus可以分为几大部分:Barre, Centre practice, Free movement, Character dance. YouTube上有一个很旧的视频可以参考:Royal Academy of Dancing: Higher Grades Syllabus – Grade 6 (1993 UK VHS) – YouTube

一般来说,九月会正式开始学新一年级的Syllabus, 大概到一二月左右学完全部,开始抠细节,练习partner配合和走位(是的,use of space也是一个打分项),三四月的时候有mock exam, 然后继续抠细节,到五月份考试。今年因为疫情考试一直推迟到了十一月份,所以也才刚刚开始新一年级的syllabus,还不知道明年的考试会安排在什么时候。

所以学习的部分就是跟着老师的指导,重复重复再重复,细节细节再细节,最后变成听到音乐的本能反应。我有时候上班太累了,上课的时候都是一边放空一边跳的 (这样不好!)

另外的准备就是服装道具方面,这个学校一般也是统一安排的。首先练功服是统一颜色的,我校中高年级都是丑丑的深红色,低年级是天蓝色,再小一点的小朋友是粉色的。另外G6的同学还需要买雪纺裙、丝巾、性格舞裙和性格舞鞋,这些在十月左右学校会安排学生量尺寸,大概十二月左右能拿到。低年级一些练习还会用到如帽子、洒水壶、绅士手杖等道具,平时上课的时候自带,考试的时候由学校提供。

3. 考试当天

我校的惯例是要求学生在考前一个班小时到校准备,中低年级的时候老师还会帮你梳头,G6了就要自己把头梳好,考试装备理好:雪纺裙、丝巾、性格舞裙叠好用衣架夹住,性格舞鞋用鞋袋装好挂在衣架上,每个人贴上自己的号码牌。老师会再带着最后过一遍动作,也相当于热身了。考试装扮参考下图网图,我们考试前差不多也这样,除了鞋子有鞋袋装着,不是直接拎着。

unnamed

正常情况下是会有RAD的考官飞过来现场监考的,但是因为疫情就改成了录像,由学校自己的老师在考场里面念每一部分练习的名字。

考试的时候3-4人一组,在考场外排好队,等到考场里摁铃之后依序进场,向考官行礼、报名字,然后挂好裙子等物品,就到把杆上开始考试了。因为考试的场所和平时上课的地方是同一个,所以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或者紧张的。到center practice的部分开始,有些练习是两个两个人做,有的是solo,group mate在跳的其他人在边上站好安静等待就可以。考试结束后再向考官行礼,然后收拾东西离场啦。整个过程大概45分钟左右,主要取决于那个年级syllabus有多少内容。

4. 考试之后

考试成绩出得特别慢,不知道是不是我校的原因,去年五月考的,应该到了九月、十月的时候才收到成绩单,成绩等级分为Distinction,Merit和Pass,基本上都能Pass, 老师的目标也是让学生拿到Distinction. 另外还会有一个小奖章(是真的很小),根据成绩等级分为金银铜。我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直到前几个星期才拿到。


以上。感谢我校在疫情之中坚持开课,明天还能去上课。Keep on dancing~

bookmark_border2019年我读的

今年看书主要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结合。电子书以网易蜗牛读书为主,每天一小时基本够用,但是看到引人入胜处总是担心时间不够而不能全心投入,偶尔干脆“大手笔”,花一元买它一天无限阅读。接近年尾时开始用微信读书,毕竟活动赠送一张又一张的无限卡,不薅白不薅。


但对我而言纸质书的触感总归是不可替代的,于是趁着各种电商购物节下单买书寄到家里,给老爸带来一点搬书运动量的同时,也邀请爸妈一起徜徉书籍的海洋。年尾给家里的各位小朋友都挑了绘本,也希望作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每年都能坚持。越来越懒的我今年一直背一只longchamp上下班,好处是可以装下整个宇宙。在上班高峰期掏出一本纸质书,屏蔽左右的嘈杂,尽情投入到另一个世界,也是一种短暂的逃离。偶尔在地铁上看到同样捧着一本书的书友,相视一笑,有一种秘而不宣的快乐。今年看的书比较杂,时常在APP里看到封面不错的书就开始看,反而整体质量不高。比较喜欢的几本书:


非虚构类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简评: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值得反复阅读。科技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转变。以资源密集型的战争资本主义为起点,商人不断扩张的贸易网络,资本家和统治者互相牵制,对生产要素和消费市场的争夺带来竞争,农村逐渐工业化,现代国家也逐步建立。联系当下,你我不也是PPT制造工厂里,一个被剥削的廉价劳动力?


《事实: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

简评:这本书非常适合目前的社会情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把世界一分为二,直观而情绪化地看待世界。而为了吸引眼球而趋于极端的舆论,更是让情绪进一步放大。“你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该责怪谁。”事实往往隐藏在未经淘洗的信息和固有的思维背后,我只希望自己能持续地对抗这个过分情绪化的世界。


《朱令的四十五年》

简评:今年没药花园的几篇公众号文章又再一次把朱令事件推向舆论中心。本书更加完整地记录了事件的发展。当你碰到一块铁板,你才会惊觉自己的脆弱和渺小。一声感慨,满腹心酸。最打动的还是作者在序里的陈述:“因为帮助朱令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她的不易就是我们的不易,她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为了我们自己在一个弱肉强食狼奔豕突独立司法依然缺位的社会里,‘平庸’不会有人嘲笑欺侮,‘优秀’不会有人嫉妒加害。能公平地有尊严地,活下去。”


虚构类

《渺小一生》

简评:一个BE的故事,看完要花一点时间才能走出来,推荐朋友看惨遭拒绝T.T 活着太难了,或许只有和世界有了牵系和羁绊,才愿意选择再尝试一下,再活一天。“太悲伤了,然而我们都在继续活,我们都紧抓着不放,我们都在寻求某种慰藉。”


《A Place for Us》

简评:一个关于在美国的印度穆斯林一家的故事,从长女的婚礼写起,时间线在不同时间点上跳跃,我还蛮喜欢这种感觉的,就好像有人在你面前讲故事给你听,而回忆从来都不是线性的。有好几个想要穿进书里大喊No的时刻,如果一些话没有说出口,故事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熊与狸的四季之旅》

简评:我对绘本简直毫无抵抗力,而这本书戳中了我的每一个萌点:大熊,小狸,自然,四季,朋友,单纯。每一页都只能awwwwwwwww

bookmark_border在鹿儿岛看樱岛火山

去鹿儿岛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每每在香港呆太久,就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更别提最近动荡的局势。但订了机票后一直忙碌,也没有认真看攻略。幸好鹿儿岛城市不大,旅游业又相对成熟,抵达后搭乘一次环城的城市巡游巴士(City View),就足够初步了解城市的布局和主要的景点。

在鹿儿岛,最引人注目的非樱岛火山莫属。飞机即将抵达鹿儿岛机场时,已经可以透过窗户一睹芳容,恰好那天火山异常活跃,可以看到火山顶端源源不断的冒出云雾,好似一个老烟枪。高度超过1000米的山岳,在市内各处也都随时可见,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从仙岩园和城山观景台眺望的景观。

仙岩园是是萨摩藩藩主岛津氏的别墅和庭园,背倚矶山,面朝锦江湾,一水之隔就是樱岛火山。秋季的午后,园中散布着稀少的游人,甚至让人有种这是属于自己的庭院的错觉。园中岛津氏曾经的度假别邸“御殿”,还保留着部分当时的陈设,仿佛一个转角就会撞见穿着武士服的护卫,或是和身着和服的侍女擦肩而过。御殿是远眺樱岛火山全景的极佳观景之地。从其中一个偏殿往外望,一山一湾一树,都化为己用,樱岛火山和锦江湾都成了园景的一部分。山顶冒出的云烟不断变幻,锦江湾却是沉默的。倘若能坐在屋檐下,手捧一杯热茶,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沉迷其中,想想就觉得真不错啊。

回程时已是傍晚,恰逢火山一个小喷发,云雾因为夹杂着火山灰变成深灰色,又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成独特的粉色,不断向四周扩散,膨胀。巴士兜兜转转,有时候火山被周边的建筑遮住了,再一拐又重现眼前,而那云雾却已变化成完全不同的形状。真好啊,每一秒都是不一样的,在火山面前卑微的我,只能仰望。

临别那天中午,我们沿着步道登山,步道不长,大约三十分钟便抵达城山观景台。山不在高,有“景”则名。在观景台的石椅坐下,树木繁茂的枝叶成了相框,把城景、海景、山景有层次地组合在一起。近处俯瞰鹿儿岛,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只有一座座小楼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城市的边缘连着锦江湾,樱岛火山反倒成了背景,远远的,静静的,仿佛温柔注视人间的神祇,不悲不喜。

拿出特意带上山的饭团,有栗子和松茸的时令之味,再到边上的自动贩售机买一瓶果汁,也有了几分野餐的感觉。秋天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偶有一两阵山风吹过,身上些微的汗意也消失无踪。隔着一湾一城,和樱岛火山对望,大概也能体会到几分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下午乘JR 到雾岛,日丰本线沿海岸线修筑而成,前半段樱岛火山仍然近得仿佛触手可及。但随着JR的一路前行,樱岛火山也逐渐被我们抛在身后,最终定格成手机相册里面的好几十张相片。这点痕迹,是回到香港后每次throwback的唯一倚靠。

bookmark_border《事实》:持续地对抗过分情绪化的世界观

《事实》网易蜗牛读书的书架上躺了很久,最初马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副标题“数据思考 避免情绪化决策”很合我的胃口,但当时想看的书太多了,马克了一堆便尘封了。后来有一天随意web browsing的时候,发现比尔盖茨推荐过这本书,副标题又再次击中我,于是马上翻出来开始看。

作者Hans Rosling是我很喜欢的一个TED演说家,但我看完序言才发现这本书的他写的。说起Hans, 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学上宏观经济时教授在课堂上播放的TED演讲视频,Hans用动态的气泡图展示过去几百年来各个国家的GDP变化,一张图中,既有时间维度的变化,也有每一个时间点不同国家之间的GDP大小比较,还有GDP per capita和人均寿命的关系。这种数据的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直观,我在课下还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是我开始喜欢数据分析的一个诱因。

在看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Hans是一名经济学家,没想到他其实是公共卫生领域出身,在研究健康与经济的相关性中,逐渐转向利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真实的世界。遗憾的是,他已于2017年因癌症去世,不能继续在理性思考的路上继续做引路人。

写书的起源是Hans发现,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商领袖,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充满误解和偏差。作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情绪化的本能和过分情绪化的世界。

本书的结构简单直接,主干部分每一章介绍一种常见的的思维惯性,包括一分为二的二元化思维、关注负面消息的负面思维、忽略曲线发展趋势的直线思维、被媒体利用的恐惧本能、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的规模错觉、标签化导致的以偏概全、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而忽略微小的进步、局限在单一视角、将错误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而失去理性。针对每一种思维惯性,作者都会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详细阐述这些思维惯性是如何将我们引入歧途,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把世界一分为二是简单、直观而且情绪化的方法。

这些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在观察世界,寻求事实的时候,总是倾向简单化、情绪化的道路。独立、深入、理性地思考,已经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让我们在情绪化的道路上越来越远。尤其在现今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愈加趋向于看到吸睛的内容,于是情绪被进一步放大,想象中的世界被进一步扭曲。媒体对信息的过滤,不论是出于自我审查,还是为了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吸引流量,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只披露局部信息,关注极端案例,放大情绪。

对应十种思维惯性,作者也介绍了相应的破解之法。总体而言,以多视角观察这个世界,避免情绪化思考,学会消化和吸收媒体的信息,而不是局限在既定的单一思维方式里,让新闻媒体牵着鼻子走,才是解决知道。然而知易行难,只能时时提醒自己,关注数据,并从另一个角度看看。

作者多次强调,

事实往往非常复杂,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原因。

简单的二元化、直线化、由情绪控制的思维,当然能让你无须深入思考便能自我感觉良好的得出仿佛逻辑自洽的结论,但是,这真的是事实吗?

你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该责怪谁。

事实往往隐藏在未经淘洗的信息和固有的思维之后,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美好,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4 | 拍视频看到的错误

上周回家的时候趁机在妈妈单位的舞蹈室拍拍自己练习的样子。虽然平时上课也有镜子,但毕竟看不到全貌,也感觉老师并不会点出很多细节的问题,干脆自己录下来自己研究研究。

不看不知道,真实的样子和自己脑海中的样子差别实在太大,只能安慰自己进步空间也很大。记录几个重点。

1. 笨重,不够轻盈。

坦白说今年的减重计划进度为0,但一直安慰自己体脂稍微有降低,体型看起来也比较结实了。但是,一切都经不起镜头的考验,镜头里的自己实在是太胖了。四肢不舒展和跳跃不轻盈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问题,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笨重。

改进方向

  1. 努力减脂
  2. 注意伸展四肢,至少看起来更修长
  3. 加强核心力量,做跳跃动作的时候注意控制核心和腿

2. 颈肩僵硬,表情失控。

这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太过专注于foot work的我,上半身完全锁住,肩膀和颈部十分僵硬,导致整个姿势看来很诡异。一边跳一边在想动作,完全没有留意要控制表情和眼神,面部完全失控,大部分时候面无表情,十分呆滞;偶尔迷茫或者皱眉,一看就知道忘记动作了。

改进方向

  1. 日常多注意放松肩颈
  2. 跳舞的时候尤其注意上半身不能锁住,而应该保持轻松自然的姿态
  3. 注意眼神要随动作而移动,眼睛要有神
  4. 控制表情,保持自然微笑。

3. 脚尖没有一直绷紧

我在把杆做tendu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的脚尖绷得很好,没想到在centre,尤其是做跳跃动作的时候,完全没有脚尖的形状,甚至感觉脚在放松状态。回看视频的时候脑内就一直回响着各个老师的呼喊:“Point your feet!”

改进方向

  1. 平时利用弹力带、毛巾等工具多压压脚背,活动脚趾
  2. 练习的时候不能放松hea做,每一次跳跃都要尽力伸尖脚趾

4. Passé不够高

转圈一直苦手的我,终于通过视频找到了一点点症结。虽然原地做passé relevé的姿势仿佛很标准,一旦开始转圈,动作就完全变形,passe leg本应该在supporting leg膝盖偏上处,转圈时却甚至连膝盖的高度都达不到,转圈的过程也没有一直保持外开,转完圈后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姿势。这大概是我一直没法转两个圈的原因之一。

改进方向

  1. 现阶段转圈的时候要特别留心passe leg的位置,要高,要开,三角旗不能倒
  2. 日常练习中涉及retiré时都要尽量高,养成习惯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3 | 永远不用长大的Peter Pan

小时候看Peter Pan时,羡慕Wendy的奇遇,羡慕Peter Pan在Neverland自由自在,永远不用长大。今年香港芭蕾舞团推出2019/20舞季的节目单时,毫不犹豫地订了这一出剧

初入场,就已经被幕布上Neverland的地图所吸引,地图在变换颜色的灯光的映衬下更显神秘。幕布拉开,首先上场的是Darling一家。扮演三姐弟中的小弟弟Michael的余珉轩令人眼前一亮,余小朋友今年才十三岁,完全不怯场,台风已经十分稳重,舞步技巧和情感表现都游刃有余。小朋友前途大好,真是让人羡慕啊。

饰演Darling家的宠物狗娜娜的舞者头戴狗狗玩偶头,身披白色塑料绳制成的毛,在舞台上和演员们互动之余,各种卖萌求关注,博得观众一片笑声。同一个舞者在这场演出中,还扮演了反派胡克船长的宿敌鳄鱼,虽然出场并不多,但不论是社会摇solo,驮着从海里救上来的Michael穿过舞台,还是和胡克船长的双人舞,每次都带给大家惊喜,每次都slay全场。舞者穿着全套costume, 十分不容易。

作为剧中最重要的角色,Peter Pan的出场当然最吸引人眼球。待到Darling一家都熟睡时,摆在舞台中间的窗户一开,吊着威亚的Peter Pan便从窗外飞入,寻找他丢失的影子。沈杰扮演的Peter Pan仿佛是从动画片中走入现实,充满的少年气息,找到影子的开心,无法将影子粘回身上的泄气,都演得惟妙惟肖。威亚的加入让“小飞侠”成为现实,待Peter Pan教会Darling三姐弟飞,四人一同飞向Neverland时,又恨自己不能从观众席中跳起来,加入他们的飞行队伍。

沈杰也带来了剧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演出:Peter Pan为了营救被胡克船长掳走的虎莲公主,披上白纱,男扮女装,引诱胡克船长,然后佯装吃醋,要求胡克船长放了虎莲公主。Peter Pan一边假意与胡克船长浓情蜜意,一边却使小计谋趁机踢他一脚或绊倒他,逗得观众们大笑不已。头披白纱的扮相和舞步都有借鉴《吉赛尔》的痕迹,不知道沈杰什么时候能真的出演《吉赛尔》的女主角呢?我一定广邀好友,大力支持!

因为改编自童话,剧组也邀请了一众小舞蹈演员参加演出,其中最萌的要数小炮弹们了。大炮被海盗推上场时,大家还都只当是普通道具,没想到“嘭”的一声,射出一个个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圆滚滚小炮弹,一边前滚翻一边冲向迷失男孩们,击中目标后被背着或抱着下台了。果然萌即正义。

除了演员们的用心,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也绝对让人赞叹不已。尤其是下半场幕布一打开,夜空下的沙滩上有一个巨大的海螺,迷失的男孩们把营地设在这里,Wendy教迷失的男孩们跳舞,给大家讲睡前故事,又温馨又浪漫。

几个美中不足的设定。Tinkerbell是小仙女,剧中很多时候用一个闪烁的雪花状灯点代替,不熟悉这个童话的观众很难领会到这个设定,更别说把灯点和扮演Tinkerbell的舞者联系起来。

虎莲公主是由我非常喜欢的舞者陈稚瑶扮演,技巧和表演都没话说,和Peter Pan配合骗过胡克船长,把小女孩被比下去的恼羞成怒神态演得栩栩如生。缺憾在初登场时,经典的挥鞭转虽然惊艳,但是缺少前期铺垫,没有把观众的注意力和气氛酝酿到位,略显突兀。如何平衡技巧的展现和剧情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斟酌。

整出剧欢乐温馨,观众席上笑声不断,丝毫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对芭蕾剧的入门者十分友好。艺术总监卫承天上任以来,带给舞团许多的改变,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有机会接触芭蕾,了解芭蕾,进而喜欢芭蕾。芭蕾的技巧或许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舞蹈带来的欢乐和情感却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

剧终Wendy带着弟弟们离开Neverland, 临走前再次和Peter Pan玩起了初见时的影子游戏。童年的玩伴,最后再玩一次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游戏吧,在这之后,我就要启程出发,告别你,告别童年。

只有Peter Pan,可以永远不用长大。

bookmark_borderI Wanna Be A Tree in Hyde Park

14年交换学期结束离开伦敦后,一直盼望着回去。趁着出差的机会,终于成行,内心的期盼比想象中的更多。

上一次来的时候倒腾了半天地铁加火车才到远在南边Zone 3的住家,这次搭Heathrow Express 15分钟就到达Paddington。原来对Paddington的记忆只有Paddington Bear,出站才发现旧时在一个寒风肆虐的下午或者夜晚来过。冬天的伦敦总是天黑得很早,河道上停泊的船也黑灯瞎火,这次夏天再访才发现竟然热闹无比。河道边竟然还有一只全身染成蓝色的熊雕像, 又想起旧时和朋友满城跑抓熊的体验。

(Back in 2014, there was 50 Paddington Bears redesigned by celebrities hiding in the corners of London streets. My friend and I traveled around London to take photos of them, though by the time we leaved, we still haven’t caught them all. I found myself more connected to the bear and the city after such an unique journey. Not sure whether anybody share the same memory as me. :P)

白天逛City,走着走着才发现这也到过,那也到过。14年的我还太不懂事,大部分时候都跟着朋友吃喝玩乐,不记路,不记地名。这次由莫名的熟悉感才意识到,哦,当年还在这里吃过饭,当年还在这里和朋友们追逐打闹。说的就是110 Bishopsgate Duck & Waffle楼下的Sushisamba.

晚上照旧看音乐剧。第一天看Book of Mormon, 当年这部剧太热门,我们两个穷学生没舍得花四五十镑在一部剧上,于是路过Prince of Wales Theatre时总要试试抽奖,结果到离开前也没有抽中。剧确实有趣又搞笑,只是中途我因为超长待机的一天迷迷糊糊,差点睡过去。我常在看喜剧的时候睡着,真是一个奇怪的睡癖。第二天看Come from Away, 和声和得太好了。道具是简单的桌椅,却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演员们换角色的时候很流畅,穿上一件格子衫外套就换了一个身份,群像都很有记忆点。整场一气呵成,没有Interval也不觉得漫长。Plus people are so kind in Gander!

看完剧出来,天还没黑透。走到Piccadilly Circus搭车回酒店,Bakerloo Line还是那么老旧,手机依然没有信号。第一天百无聊赖放空,第二天顺路买了一本书在车上看,到今天书签仍停留在车上看的那一页。

我太爱西区了,夏天的西区更是尤其美好。Off work之后的白日时光那么漫长,可以在Covent Garden街边的小餐馆点一杯酒喝到地老天荒。每个人脸上都是灿烂和满足,和香港地铁里一张张poker face简直天壤地别。我真想融化在San Carlo Cicchetti的Summer Kiss里。天将将要黑时,Piccadilly Circus有一队小年轻在涂鸦填充爱心,另一队小年轻在跳舞。每一个元素独为一体时都已经足够美好,更别说组合在一起了。

旅行的最后一天,偷得浮生半日闲,带一本书到Hyde Park找一个树荫坐下,后又在湖边和陌生人分享一张长椅。公园里游人如织,各地的语言夹杂在一起都成了背景音,而我的思绪早已在书中穿梭。间或伸个懒腰,换个座位,吃个Ice Cream Waffle, 漫无目的又心满意足。

我多想变成Hyde Park的一棵树,哪管世上纷杂吵闹,我只管自由伸展,肆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