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7 | My First Variation

今年上台表演了Swan Lake pas de trois first variation. 这是我的第一个variation. 八月确认了参加年底的recital后,九月开始每个周五晚上都是在studio里和老师一对一上小课,学动作,抠细节,细致到在台上怎么走路,怎么笑,手臂如何发力,不一而足。正式表演的那天,上台后在聚光灯下脑海里一片空白,只记得老师叮嘱过这里要笑,这里要调整呼吸准备pique turns. 其余的都已经忘在脑后。

技术上总有精进的空间。这个variation里的跳跃动作很多,要求又轻盈又优雅。排练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核心真的非常重要,老师觉得我跳得比较轻盈的时候都是有意识地用核心带动骨盆移动。不仅仅是跳跃中核心带动骨盆往上,还有travel和转圈的时候,也需要核心发力,才能达到躯干一体,高质量完成动作。然而为什么不能每次都做到呢?一方面是缺乏意识,尤其是在动作比较复杂的时候,脑子里主要都要想着动作,还有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核心就开始偷懒了。需要把核心发力内化成一件潜意识、不用额外思考的事情。另一方面,核心的练习确实不够。老师在最开始给我布置了burpees和mountain climbing当作额外的核心练习,可惜自己也没有坚持下来。但从今天开始也不晚。

Variation的最后部分,老师给我编了pique turns加lame duck turns, 强调重心放在前脚掌,在衔接动作的时候更容易转换重心。这点在上RAD Intermediate课程的时候,另一个老师也提到过,从tendu devant转身成tendu derriere时,重心放在前脚掌,以前脚掌为轴,让脚后跟转,才能更好地保持外开。这点可以引申到外开的发力。如果重心放在脚后跟,站一位脚的时候,会以脚后跟为轴心,通过打开脚掌达到外开的目的,但是可能会造成“假外开”。如果重心放在前脚掌,以调整脚后跟的方式外开,更容易从臀部和大腿内侧发力,更好地做到外开。再进一步,不仅仅是一位脚,重心放到前脚掌,也更容易建立“脚后跟”意识,因为脚后跟可以移动了。芭蕾果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有两三个星期,老师一直在改正我手臂和背部的发力方式。他尤其强调不能“夹”背部,而是想象手肘往侧面(而非后面)发力,由此激发背部和大臂的使用,既能显示大臂的肌肉线条,也更有延伸感。此外,要旋转手肘关节和手腕关节,将大臂和小臂调整到合适位置,以hold住手肘朝外,而不是往下drop. 移动手臂的时候,想象是尾指带动手臂移动,更能够保持手臂和手肘的形态。开始注意这些细节后,每次上完芭蕾课,背部都会比以往更酸,小臂和大臂上的线条也越来越明显了。再次感叹牵一发而动全身。

另一方面,我也逐渐意识到了热身的重要性。平时上大课时我都是压点到,老师也会带着从plie开始,倒没有特别察觉。上小课的时候,老师是希望我能课前自己热好身,上课时间全都用来排练,有没有好好热身的差别就十分明显了。好好热身的自己,更容易调动各处的肌肉,跳跃更轻盈,转圈也更协调。包括上台表演前,老师也强调候场的时候要保持warm, 才能在上场时展现最佳状态。希望新年自己能建立早到热身的习惯,让自己的身体更ready for the class.

排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自己的self criticism 十分严重。我总是能找到且一直关注自己的缺点。手臂一直摆来摆去,banana feet, 跳得不高,等等等等。很多问题其实自己跳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甚至在瞄镜子的时候还觉得似乎跳得不错。然而一看到老师给拍的视频,就觉得简直没眼看。坦白说,每次下课前老师给我拍的视频,我都要做好几天心理建设才能点开来看。而且甚至不想看第二遍。与之相伴的是依旧不愿意接受自己身材的负面情绪。虽然我其实不胖,但和一般跳芭蕾的姑娘们比起来我的屁股和大腿真的是…每一次看视频又仿佛在加重这种低落感。如果我再瘦一些就好了。然而还是对自己狠不下心来减肥,只能一直情绪上内耗。然后不自觉地就点开了小红书或者ins, 看别人跳得如何,结果只是进一步加重负面情绪。暂时也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方法,笑。

不过,现在已经开始在想明年的recital要跳什么了,虽然显然是过于早了。新的一年好好练功,希望年底的时候能跳更难的variation吧!

bookmark_border这天

生日的这天觉得很幸运。Calendar上显示这将会是忙碌的一天:一门期末考,一场讲座,还有一个工作坊。我本来已经说服自己,作为一个二年级博士生,这是一个完美的成长一岁的日程。结果随着日子临近,行程一项项取消。果然没有最完美,只有更完美。

越长大越觉得上天对我尤其宠爱。今年新年写下的愿望之一是至少旅行一次,结果四月到法国交换一个月,八九十月更是每个月出行。八月去了普吉岛,纯躺平的佛系旅游,每天在酒店睡到自然醒,吃自助早餐,然后打打乒乓球或者台球消消食。天气好的话,就在酒店里散散步,沿着小山坡能一路走到海边看涨潮。 天气不好的话,就宅在房间里玩手机。下午溜达到街上做个泰式马杀鸡,吃个饭,一天就结束了。这样的无所事事,像极了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暑假。从酒店溜达下来只有一条沿海公路,就像外婆家的那个镇子上只有一条主街,我每日也无非是晃晃右晃晃,打发时光。后来我的暑假越来越短,外婆也从小镇上搬走,我回小镇的次数屈指可数。返程那天去机场的路上,从后排车窗往外看,竟然越发觉得岛上的街景很像小镇的样子。矮矮的楼房,新旧交杂的建筑,超大的广告牌,偶尔路过的4S店,擦肩而过的摩托车,都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国,更不要说回小镇了。我的思乡之情,竟然是在异国他乡得到慰藉,真是令人五味杂陈。

九月去伦敦。今年去了两次伦敦,可是一次家还没有回。伦敦去得多了,也有了惯常的routine. 白天在酒店里开会,晚上见缝插针去看剧,还是走着和八年前一样的路。到的第一晚住在帕丁顿附近,吃的晚餐是几年前和老板一起出差时吃的kebab. 离开前一天照旧去covent garden瞎逛,想不到吃什么,便又去吃了那家意大利餐厅。可见当初的经历,无论愉快与否,都会在你身上留下印记。也去了海德公园看松鼠,看大鹅。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一开始还想写写这几天开会带来的灵感,思绪却不由自主发散,开始转而继续思考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化身成为此处一棵树,从此只看云卷云舒。

十月去了费城,又觉得在费城old city当一只松鼠也不错。此处的松鼠比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都胖得多,想来伙食是极好的。Old city里公园连着公园,草地上铺满落叶,搭配着和煦的阳光,没有比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发白日梦更享受的事情了。走到另一个公园,本南方人第一次见到一棵树上同时有红到极致和绿到极致的叶子,而且界限分明,仿佛阳光直接把红色的颜料涂抹在了树上。虽然也有和朋友在纽约hudson river河畔散步被风吹得像傻子的时刻,但秋天真是令人愉悦的季节,回想到坡县如夏的四季,只能叹气。旅行暴走的时候脚后跟皲裂,走在路上的每一步都深切体会着小美人鱼的痛苦。但也只能劝着自己往前走,来都来了,不得看看前方没看过的风景么。于是逛完博物馆逛完街又去时代广场看了一眼,是真的一眼,看到了传说中的广告牌,就算打卡完毕。还路过了百老汇,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把纽约和百老汇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计划音乐剧行程。但是打卡了NYCB,也算一本满足。对纽约整体印象不咸不淡,地铁是着实旧,但因为行前听了朋友的一通吐槽,倒是在心里做足了最低预期。跨越半个地球见到了三四年没见的旧友,我竟然哭了出来,真是太傻了。今年的幸运还在于得益于四处奔波,见到了好几个老熟人。十一月也有计划出行,又有机会见到另一帮旧友,想想就开心。只是遗憾还没有机会见见国内的家人朋友,希望很快能再见吧。

长途旅行还是很累人的。九月十月两次出行,再加上夹杂其中的琐碎杂事,竟有一种整个人被由内至外打碎的感觉。旅程归来后便是一点点把破碎的自己捡起重新拼接起来,再把接痕一点点磨平。幸好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变的东西作为锚点,比如规律的芭蕾课,猫咪,爱人和朋友。生日前的长周末,去了两天音乐节,还邀请好友到家里包饺子。音乐节上又见到了吴青峰,他唱:”这一天,自由是我们需要的特权。“

想对四年前的自己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你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和爱。所以不要怕,哪怕疼痛辛苦,也再坚持一下吧。

bookmark_border关于小红书的碎碎念

又是睡前刷小红书刷到停不下来。不得不称赞小红书的推荐算法确实是各家社交媒体中做得最好的一个。我很容易沉迷在 “Explore” 的tag里面,下拉会不断的有新内容出现,刺激我的大脑。那么,小红书到底都在给我推荐些什么内容呢?

其一是芭蕾。刷小红书发现跳成人芭蕾的小姐姐们不少,还种草了不少芭蕾机构,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回国的话能去试试课,尤其是软开课,看起来很酸爽的感觉。芭蕾话题下还有不少ins搬运工,把国外舞团和舞者的ins内容搬运过来,以及各式体服测评。话说最开始看到体服测评的帖子还会种草,现在已经心如止水,大概已经认清了漂亮体服太多,怎么也买不完的这个事实吧!

其二是宠物相关。虽然自家有两只毛孩子,但是别人家的猫猫狗狗也很可爱呀。像是打滚的猫,贪吃的猫,睡觉的猫。家里没有装监控,出门在外的时候不能随时看自家的猫猫虫,工作间隙看看别人的萌宠也是很解压的。

除了这两个惯常主题,其余内容常和我的近期活动相关。比如,八月初搬家,研究了一下宜家家具和收纳日常,于是那段时间有很多家居相关的内容推荐。最近又在考虑减脂,于是get到了跳绳、跳操、还有多个运动up主推荐。也点击过一些学术相关的内容,比如读博日常,留学日常,也由此延伸到各种类型的plog和vlog. 倒是最近手账一直开天窗,所以手账的内容只占小小一部分。

网上关于小红书推荐算法写得比较好的一篇介绍中提到,点击、隐藏、喜欢、评论、分享、关注等用户行为都是小红书算法会利用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在小红书上花的时间越多,提供给它的数据点就越多,它也能对我感兴趣的内容做出更好的预测,而我在小红书上花的时间也会进一步增多,由此形成循环。算法是小红书的命脉,它可以在提升算法上投入上亿的资源。打破这个循环只能从自己开始,减少我的使用时间。然而,尽管我设置了每天15分钟的使用限制,过去2周里,每周也只有2天能够不超过这个限制。一旦我打开了小红书,就非常容易陷入到源源不断的内容里。唉,人类与算法的初期对抗,结局是作为人类的我惨败。

我在Neo的分享里看到 Facebook 前高管 Sam Lessin预测媒体发展的5个步骤,小红书明显符合其中的第四步: Algorithmic everyone kills Kardashians, 算法推荐的「所有人」杀死了卡戴珊。而到了第 5 步,机器可能会替代人类创作来供给内容。沉溺小红书或许也是因为看到了别种生活的可能性,但是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生产这些鲜活的内容呢?我不知道。也许人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算法的一部分。网上已经有太多教你如何打造“小红书爆款”、如何利用算法引流的教程了。在人类和机器互相适应对方而改变自身行为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我很期待。

但是,说到底,无论生产内容的是人类也好,机器也罢,所呈现出来的也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已。自己的生活还是需要靠自己经营。还是要克制和珍惜自己宝贵的注意力呀。

(另一个问题是小红书上很多外网搬运工,我很好奇如果没有墙的话,社交媒体和在线视频会如何竞争。但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基于实证回答了吧。)

bookmark_border骤眼梦游十年

最近考古薛凯琪,挖出了她的《给十年后的我》。忘了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时候了,应该是中学时期吧。算起来高考也刚好十年,听起来尤为感慨。

“这十年来做过的事 能令你无悔骄傲吗”

能哦。十年前的自己应该想象不到自己会踏上怎样的一段旅程。高中时第一次听说可以出国读本科的时候,打电话和家里说我也想出国,我爸只是叹气让我考虑考虑家里的条件。后来这个话题我也没有再提起。高三时,我爸却突然提出让我报港校本科。出分后也是我爸带着我一起到省会面试。当时我谈着一个在北京的男朋友,一心只想北上,却阴差阳错还是到了香港,念书,交换,工作,再从香港到了坡村,冥冥之中好像又达成了当年想要逃离家乡想要去远方的心愿。

写到这里好想我爸。过去十年也是离家十年。我爸朋友们的小孩念完书都陆续回家,只有我好像越飘越远,逐渐变成了一周才在手机屏幕里出现一会儿的人儿。有一阵子听九连真人的《屏幕鱼》非常trigger. 年纪渐长也开始考虑未来父母安置的问题,此刻还无解,暂且让我继续自私地无视这个问题吧。

“那时候你所相信的事 没有被动摇吧”

十年前的自己相信什么呢,已经是要用力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程度了啊。结束了高二的学校汇演之后,生命里仿佛就只剩下学习一件事情,时光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复制粘贴。那时候相信笨鸟先飞,相信脚踏实地,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听起来好像是陈词滥调,但是到现在也是不是提点自己,要静下心好好做事。但是现在或许更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至于结果如何,就交给上天吧。

有纠结过吗,好像有也好像没有。这十年见过太多各方面都比自己厉害的人,愈加认识到在人生旅程里无需与他人做任何比较。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我也幻想过,如果我拥有ta的家庭条件,我或许不只是今天的我。但或许当你拥有了ta的一切,你会做出和ta一样的选择,你也就变成了ta. 写出来觉得很宿命论,笑。

“当初坚持还在吗 刀锋不会磨钝了吧”

或许吧。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自由的灵魂,可以葆有对所有事情都说“去你的”的勇气。写到这里去考古了一下自己的QQ空间和微博。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能嘚啵了,写到自己坚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发现生活的美好” ,没翻完觉得老脸一红赶紧关掉了。从前还不嫌麻烦带着数码相机到处拍拍,后来也买过单反和拍立得,但是手机拍照越来越方便后反而拍得更少了。但好像也没有完全丢掉。此刻边上池塘里水波荡漾,映在墙上的阴影也摇曳生姿,是我独享的风景。哪怕再忙也希望自己去做一些有趣但无用之事,比如多逛逛公园什么的。

但现在自己绝对绝对变得更加圆滑了。我还搜了一下圆滑的定义:“形容为人处世不讲原则,善于敷衍讨好,各方面都应付得很周到。”或许是源自社畜的自我修养吧,尤其是上一份工作,虽然认识了不错的人,但每每回想起来当时对着各方都要微笑维持关系,还是觉得过于压抑。哪怕现在已经不再工作,哪怕心里有多少不爽,还是习惯性地想要笑脸迎接。哎呀呀。

“别太迟 又十年后至想 快乐吗”

过去十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香港度过的。在离开香港之前也没有想到过香港会在我身上打上这么浓重的烙印。也认识了新朋友,旅行过很多地方。所以,十年前的自己,再坚持一下吧,未来是很美好的未来。现在的自己,也再坚持一下吧,十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全看今天的你了呢。

bookmark_border猫 | 肥 & 菇观察日记(二)

搬到新家半年多了,感觉俩猫在新家都比在旧家开心,毕竟新家大,跑酷的时候多了不少空间呢。到了二月,阿肥就满12岁了,目测小老猫每天大概有20小时躺着,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床上,毯子上,抱枕上,懒人沙发上,衣柜上,椅子上,总之哪里舒服躺哪里。躺着躺着肚皮就翻开了,爪爪捂着眼,但也没睡沉,你一靠近她就警惕地看着你,真是装睡第一名。翻开的肚皮也不是你能随便摸的,心情不好时稍微碰多两下就要拿肉垫拍你。倒是可以撸几下脖子,舒服的时候还会眯上眼,间或发出几声类似猪叫的哼唧声,表示对你的服务十分满意。撸爽了,这位大人就要起床,拉伸,走到墙边,用爪子给自己扒拉一个假想的洞,然后钻进去心满意足地打滚。

比起在旧家,阿肥倒是不太喜欢出来见人了。从前有朋友来访的时候,阿肥都会八卦地到处闻来闻去,要检查别人鞋子和袜子的味道,颇为重口味。在新家,几次友人来访,阿肥都懒得动弹,该趴着继续趴着,任由外面吃喝玩乐,与她小肥肥也毫无关系。只有到她吃饭的点了,才施施然从房间里出来,大快朵颐,再顺带和小蘑菇追逐打闹一会儿,运动时间也足够了,便又回去躺着了。

小蘑菇如今两岁八个月,正值青壮年,猫生唯有两大烦恼。其一,伊总想和阿肥分出高下,要么我当你老大,要么你当我老大。然而高冷如阿肥,既不想舔别的猫,也不想让别的猫舔自己。每每碰上小蘑菇挑战自己的地位,阿肥总是愤而迎战,却又点到即止,让小蘑菇总有几分自己能翻身当老大的幻想。其二,新家有阳台,但是因为没有完全封闭,我们总是不放心让俩猫自己到阳台上玩耍。然而小蘑菇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在阳台上打滚晒太阳,于是家里时常回荡着小蘑菇的哀嚎:“要玩,要出门,喵呜喵呜!”婉转缠绵,还带变调的,仿佛这个声线你不理她,换个声音就能引起你的注意力似的,也不算全傻。倒是把工具人折腾得不要不要的。

阿肥的爱意总是来得温柔又隐秘。我趁阿肥躺着摸她的肚子,她回头本能地就想伸出爪子揍人,但见到是我,又把爪子收回去了。有一天晚上,我身体不适,到厨房倒水她也不远不近地跟着,上床躺着她也跳上来,大半夜的进出厕所若干次,每每开门都见阿肥在门口,看到她乖巧端正地在洗手间门口的地垫上坐着等我,心里也不由得软了几分。小蘑菇依旧睡得香甜,每天吵吵嚷嚷,傻得可爱。我时常离家几个小时,就想赶紧回家摸摸她们,亲亲她们。想到四月即将离家一个月,哎,还不知道怎么缓解到时的思念之情。

bookmark_border2021年主题阅读 Vol. 4

10月

封面有女性的书

看了两本,都还挺好看的!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埃莱娜·费兰特的新作。女主人公乔瓦娜在青春期时,逐渐发现包括父母、亲人在内的成年人的生活都是充满谎言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乔瓦娜喜欢上了博学的罗伯特,但在有机会和他发生关系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不。“我想让自己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平庸、很讨人喜爱、甚至很美的小动物,可供思想深邃的男性玩乐,我要的不是这些。” 这句话太打动我了。乔瓦娜最后选择了和她的追求者完成第一次,她从小一起伙伴甚至选择私会一个已婚的园丁。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埃莱娜选择了将第一次给予她暗恋的男生的父亲。这与传统概念里的“珍贵的第一次”概念完全不符。认同这篇书评里说的:“初次性体验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被她们的举动彻底打破,她们得以获得某种主体性,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成年。“

《红色地址簿》里,年迈的女主人公多丽丝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一生,辗转瑞典、法国、美国多地。这本红色地址簿上记着她所认识的人,他们带给她爱和希望,也带给她心痛与伤害。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些名字都被一个个叉掉,写上“已逝”,或许世上只剩下多丽丝一人还记得他们之间曾经鲜活的故事。和多丽丝亲近的人里,也只剩下远在旧金山的侄孙女。年纪渐长是多么孤独的一件事啊。我觉得这本书停留在这个主题就够了。书的最后,多丽丝还见到了曾经错过的爱人,但这对我来说多少有些刻意了。我觉得生活的底色就是充满遗憾的,无需强行制造happy ending.

标题有动物的书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山茶文具店》作者小川糸的作品,我太喜欢《山茶文具店》了,这本书当然也不会错过。我还挺喜欢“临终关怀”这个理念的,与其痛苦活着不如安详死去。女主人公雫到“狮子之家”度过最后一段日子,有“狮子之家”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认识了管理葡萄田的田阳地君,最后也与养父和解,也没有遗憾了吧。志麻奶奶说:“活着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因此遇见好吃的东西,要面带笑容地品尝。” 希望在我的人生终章时,也有机会在这样的临终关怀机构里度过最后的日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最近关于心理治疗比较火的一本书,赞誉很多,导致我看完反而觉得没有期望中的好。但还是有很多点值得思考的。书中介绍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由此观点,父母对于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咨询师苍鹭认为,我们学到的是适应家长喜怒无常的生存策略,学会处理他们的愤怒和自己的愤怒。这些观点让我数次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哪怕我已经走出家长给我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自己是否能做一个好家长也是让我纠结是否要小孩的重要因素。最戳中的还是苍鹭的提问:“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11月

一本调查记者写的书 / 报告文学:《餐桌上的危机》

本书的全名《​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主要讲述在禽类养殖工业化的过程中,养殖主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以达到促进肉鸡生长的同时避免疾病爆发的目的。然而,过量使用抗生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抗耐药菌的产生。此类抗耐药菌最终传染到人类身上时,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抗生素武器已经失去了效用。

其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FDA禁止养殖主将抗生素用于促进生长的作用后,抗生素的使用并没有减少,因为养殖主们总能找到兽医justify抗生素的用途是药用。养殖主与兽医之间的互惠关系难以斩断。最终或许还是要依赖用户端的观念和需求变化,倒逼供给的改革。

另外,工业化养殖产出的鸡肉口味和农业散养的味道还是不一样的,后者的口感好得多,这也成为了农业散养鸡的一个卖点。然而相较起来,工业养殖鸡的价格实在是低得多。

一本在你的“想读”列表上很久的书:《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本书是理想国出版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的第一本。我关注本书的译者陈以侃很久了,所以很早就有想看他译的毛姆。豆瓣上马克想读是19年1月,历时1078天才终于看完(12月底才看完…)看这本书就像在一个夜晚闲聊的局,毒舌的毛姆和你分享了超多他旅行中的见闻和八卦。又因为是短篇,容易拿起放下,很适合打发时间。在译后记里,陈以侃说:

​《刀锋》里那句“你想干什么?”“我想游手好闲。”像灯塔一样照耀着我的整个青年时代。

或许应该找时间也看看《刀锋》了!

摘录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岁月会悄无声息地流转,当我变老时,我回想的是幸福、简单、平静的生活。虽然不足道,我也算是在美好中度过了一生。(《​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或许,他们的爱建立在一个幻象之上;可既然这个幻象对他们来说就跟真实的一样,又有什么关系呢? (《​幸福的夫妻》)

​“你怎么不去当牧师?你宽恕起所受的伤害还真是地地道道的基督情怀。” (《​不可征服》)

​若对这个人的熟悉程度不及你了解自己,那你又凭什么去指导他呢?可天知道,我连自己都不甚了解,对别人更是一无所知。​对于身边人的想法和情绪,我们也只能揣测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塔中的囚徒,以此构成人类社会,但彼此交流时用的约定俗成之符码,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意义又不尽相同。人生遗憾在它只能经历一次,错误往往不可挽回,所以我又何德何能,可以教给某某某他的活法?生活本就不容易,我于自己的人生斡旋都时时捉襟见肘,就没有这个愿望去指导周围人的生活了。 (《​幸福的人》)

12月

一本2021年出版的书:《重走》

本书副标题是“​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本书在今年豆瓣2021年度中国文学(非小说类)排行榜上排第一名。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再迁云南,其中,由近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五位教授包括清华的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北大的曾昭抡,南开的黄钰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徒步1600公里,最终抵达昆明,与另两路师生会合,组成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作者在2018年重走了这一段路,本书记载了他一路上的见闻,也穿插了当年西南联大几位同学的日记。我在看书的时候也时常打开地图,跟着作者的讲述一路想象他所看到的人文和风光。这段旅途,从长沙到常德,到湘西,穿过贵州,再一路到云南,如果不是疫情,多想自己也能重走一次呀!疫情前到了一次昆明,但因为航班延误,也能到西南联大遗址参观,只能寄希望于疫情结束后的重游。

本书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例如穿插的历史材料过多,除了西南联大的行程,还有诸如徐霞客,另一个“周览团”等,一方面略有材料堆砌之嫌,另一方面有时候视角的变化并不是很清晰,容易令读者疑惑。此外,很多问题只能点到即止,比如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城市化对乡镇人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脱贫在乡镇的实施情况,还有诸多的历史问题,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如果有更宽松的环境,可以更全面地讨论这些问题……或许只在我的想象吧!

一本免费的书 (礼物 /借阅 / App薅羊毛):《张纯如》

其实今年看书基本上都靠微信读书,某种程度上算是App薅羊毛了。在看本书之前,我不认识纯如,也没有看过她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要感谢这本书,介绍了一个美丽又坚强又聪明的女性。但是纯如也很敏感,“​她总是对目睹的一切不平之事反应强烈”,假使纯如活到今天,也不知道她是否会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

本书是纯如母亲为女儿写的传记,读的时候其实对母亲的叙述有诸多不适。母亲仿佛对女儿又熟悉又陌生,她们可以是“最好的朋友”,但母亲对女儿面对的财政困扰和生产困扰都不甚清楚。甚至当女儿分享自己新书选题时,“​我坦率地对纯如说,她给我看的这些题目我个人都不感兴趣,而且恐怕别人也差不多。” 又比如在纯如出版新书时,“​我问纯如是否过于看重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家庭。” 某种程度上,本书写的或许不是真实的纯如,而只是母亲眼中的纯如,是非常biased的一个侧面。母亲收藏了许多纯如的习作和信件,或许单纯出版一个诗集或信集反而更能体现纯如吧。

 摘抄书中引用纯如的诗信和访谈中,我喜欢的一些句子:

​我在寻找一个世界,
在那里任何皆有可能
在那里 无穷止于
平行线相互接触
时间是一个滚动的车轮
在那里
生命是一幅全息图像
是变幻盘旋的彩虹
有着无穷可能
无穷维度
和无穷的感知方式

​发生在南京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事情是人权问题,而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不能超越于人权之上。

​历史是确保权力制衡的一种方式……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和种族屠杀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遗忘让有些人以为,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逍遥法外,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被后世人审判。

​舒尔茨了解一个失败者的内心感受。他能捕捉住那些生活中的瞬间,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讨人喜欢,被人嫌弃,孤孤单单。我们所有人——不管多么成功——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的丑陋行径的历史记录会促使未来的政府在犯下类似暴行之前三思而行,尤其是这些政府意识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将被永远烙在耻辱柱上。如果我们不坚持要求披露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就是在充当那些当权者的同谋,他们宁愿自己犯下的罪恶永远成为机密。


继续阅读: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1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2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3

bookmark_border2021年终流水账

想写year-end review, 却一时间不知道从何下笔。上半年大部分时间还在工作,但那已经感觉像是上辈子的事情。二月开始hiking, 四月的一个周末走完了港岛径,五月底和家属领证。六七月在WeWork办公,最喜欢的是它的水果水和乒乓球台。八月拖家带口搬到新加坡,开始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空闲时打牌看剧,跨年夜一群人玩女巫镇,又仿佛回到了大学。2021 has treated me so well.

翻看一年的相片,没有旅行后留存下的都是各式猫片。感谢上天保佑,两只小猫一年健康平安,到了新家也活力十足。2022年,阿肥马上要满12岁了,到年中小蘑菇也3岁了。希望新的一年里,两只小猫依然元气满满,健健康康,她们不受罪,我的钱包也不受罪。希望阿肥不要再挑食,好好吃饭,能够陪我再久一点。

在坡也遇到了很好的芭蕾舞老师。L老师为了将就我的博士课程调整了芭蕾课的时间;K老师虽然总是在课堂上被我弄得头大,却依旧持续鼓励我;M老师也私下提点我该在课下补充的训练。新年希望坚持上三位老师的课,继续进步。回想起在港村和各位老师道别时,和C老师说你是我第一个芭蕾舞老师,谢谢你领我入门。C老师回我,你也是我第一个成人班学生转RAD的。希望我不辜负老师的期望,keep on dancing. 但今年唯一遗憾就是没能现场看港芭的胡桃夹子,希望明年有机会!

学术基本步入正轨,曾经的付出以各种方式得到了回馈,也提醒今天的我必须同样帮助未来的我提前做好准备。希望精进和调整:

  1. 尽快回邮件,不要拖延。
  2. 每天至少3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
  3. 多和faculty及senior student聊天取经,讨论research idea.

回顾去年的resolution, 健身变成有氧居多,有坚持跳舞,没有早睡,没有减脂。申请期间没有keep calm. 尝试画画,但没有额外的bandwidth了,遂弃之。下半年开始学法语。读书51本,和往年相近,但十一十二月沉迷网文,没有完成阅读挑战。输出不够多,很多想写的内容没有写。在尝试适合新生活的routine.

去年的resolution可以直接搬来今年:

  • Physical health: 保持健身习惯,keep on dancing, 尽量早睡,减脂
  • Mental health: 拥抱自己的欲望和恐惧,keep calm & complain less
  • Learn something new: 学画画,学一个新乐器或一门新语言
  • 整理博客,保持阅读,保持输出
  • 多点和朋友们聊天、视频,多给朋友们送礼物
  • 更有系统的生活

并且补充:

  • 尽量达成手表闭环
  • 夏天上Ballet Repertoire Class
  • Enjoy the journey
  • 一年级考试通过
  • 项目进展顺利,ambitious一点希望年底前能投一篇
  • 坚持法语学习
  • 完成今年的POPSUGAR Reading Challenge (补完今年自己的challenge之后)
  • 坚持手账

& 想到再补充进手账吧!

bookmark_border我的芭蕾日记06 | 写在跳芭蕾5年

本文源自WomenOverseas帖子:她乡业余大师: 工作后如何培养 / 拾起兴趣爱好?感谢论坛姐妹的约稿~~

1. 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培养/拾起这个爱好的呢?

断断续续地跳过不同的舞,在伦敦交换的时候看了好几场芭蕾舞剧,被芭蕾优雅的姿态和精致的服饰深深吸引,大概那时就已经种下了喜爱芭蕾的种子。Trigger到行动的具体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能按照时间回想,大概是那段时间不太顺利,考试没考过,申学校失败,想跳槽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只能从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做起。关于舞蹈的爱好,我在博客里更具体地写过:我的芭蕾日记01 | 喜欢跳舞的初心

2. 过程中你觉得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作为工作党,最大的困难就是找到时间去上课了。最开始上成人班还好,学校也会把时间安排在晚上,将就上班族。后来开始跟着小朋友们上考级班,时间上的安排常常和工作时间撞车,所以我转vocational和上足尖的时间拖了好久。回想起来其实可以更积极地找其他学校或者舞室,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时间。但当时自己有点犯懒,就还是继续上grade, 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也练习了基本功。(关于两者的区别可以参考之前的帖子/博文

当然,就算是晚上,也很容易撞上要加班的时候。而且我后来换的一份工作下班时间也偏晚,一不小心就赶不上课堂的时间。克服的方法主要是和老板沟通。我当时的老板人挺好的,对于我有一样长期坚持的爱好持正面态度,基本上都愿意让我按时下班。当然,有紧急项目的时候,也不要等老板开口让你留下来工作,主动一点,偶尔的牺牲是为了长期的好处。毕竟还需要这份工资来交舞蹈课的学费…

3. 分享一件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19年开始在港芭上workshop. 最开始上初级班的时候感觉良好,升到中级班后要跟上进度太难了。把杆动作还好,做center的练习时,完全跟不上。还经常会有老师教一遍右边的,让学员自己想左边怎么做。我最开始完全不行,只能抄前排的人的动作。总而言之就是一团糟。今年上港芭的暑期workshop, 我已经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我能很快掌握老师给的动作组合,左右换边比较顺,也敢站第一排了。从前转圈很差劲,现在最起码转一圈很稳(虽然别人都转两三圈)。会收获不同的老师的表扬,也可以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像ballerina (不要脸)。总之,能看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对我来说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4. 工作之后培养兴趣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

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工作已经够累的了,没有必要逼自己非要有什么兴趣。有的话挺好的,没有的话也没什么问题。之前看到有人说会觉得自己没有兴趣爱好特别boring, 和别人聊天都没有话题。但是我觉得兴趣爱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千万不要因为兴趣而引发焦虑,这就完全失去了兴趣原本的意义。成年人需要兼顾的事情太多了,心有余力的时候就坚持坚持,力不从心的时候选择放下也没什么丢脸的。而且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你可以尽可能地探索,我在培养芭蕾这个长期爱好之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兴趣可不少…

5. 如果其他姐妹对你的爱好也有兴趣,你会给的建议是什么?

选好老师。如果想要系统地学芭蕾,有一个好老师带着入门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养成的坏习惯在后期要改正太难了。怎么样算一个好老师呢?以我粗浅的见解,背景方面最好是专学芭蕾的,最好有比较多年的教学经验,能一眼看出问题在哪里。当然,一些从小开始跳或者专业舞团出身的年轻老师,也有这个能力。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不会注意到基础的细节问题,比如,身体的四个点有没有对正,有没有倒脚 (sickling/banana feet), 肩膀有没有打开,四肢的延伸感,等等。当然,也要看你和老师的气场合不合得来啦。

不要急于求成。芭蕾的进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千万不要想我上了几节课,马上就能做出xx动作了。我觉得按年来看自己的进步会比较好。有舞者会在Ins上发自己不同年份做arabesque的对比图,就能看到比较明显的进步。不要急于求成的另一方面在于,芭蕾是一个很吃基本功的舞种,不要想着踢腿能踢多高(当然在posture正确的前提下还是要尽力踢),不要急着做一些动作,最重要的是不要急着上足尖!做好每一个pilé, 每一个tendu, 打好基础,给时间让肌肉生长,后面就水到渠成了。有足够的基础再上足尖,才能完全立上去,也才不容易受伤。毕竟跳舞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要焦虑。我最近开始玩小红书,也在上面刷一些芭蕾相关的帖子,大家喜欢讲自己最近刷了多少节课,自己舞龄几年已经什么程度,很容易产生比较心理。比如,我上的课是不是不够,她才学了两年已经跳得比我好了,我是不是太差劲了,等等。但是这些比较都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保持一定上课量(一般是每周两到三节),但是上课量不代表吸收量,况且肌肉也需要休息和修复的时间。每个人的起点也不同,有的人天生外开好,软度好,某种程度上就是老天爷赏饭吃。重要的是关注自己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很值得庆祝。

当然,以上所有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跳舞嘛,最重要的是enjoy yourself & keep on dancing!!

bookmark_border2021年主题阅读 Vol. 3

7月

一本关于你的爱好的书: 《芭蕾·音乐剧经典选读》

其实关于芭蕾有别的更想读的书,但是因为微信读书没有资源,也暂时不想买新书,就先选了这本啦。本书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评价的,内容浅显,以记录与介绍为主。芭蕾剧目的介绍偏重剧情和音乐,整体偏向俄派。音乐剧也没有什么分析,更多是关于引入音乐剧到中国的一些记录。和我期待中还是有点差别吧。

搜了一下作者钱世锦的背景,原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主修小提琴,与芭蕾的主要联系是在给上海芭蕾舞团伴奏,也写过芭蕾舞剧文学台本。作者背景和书本内容还是很匹配的。我还是应该读舞者及舞蹈技术方面的书。

豆瓣读书TOP250里的一本书:《寻路中国》

其实还没有看过何伟的书,这是第一本。作为中国人看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人,还挺有趣的?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长城”主要讲述作者沿着长城公路旅行的见闻,第二部分“村庄”主要描述作者暂居的京郊一个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转变,第三部分“工厂”则把目光转向了江浙一带的工业小镇。21世纪初,我还很小,很多事情都没有实际的概念,加上这三部分其实都离我们家的情况有点远,读起来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本书写得很生动,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很多细节描述很有趣,读起来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你面前絮絮叨叨地讲他的旅行见闻。我最喜欢“村庄”一部分,bonding太奇妙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和魏家人还有联系呢?

8月

一本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的书:《牙医谋杀案》

想半天想不到读什么,还是求助于阿加莎,果然不会是错误的选择。早上翻开这本书就停不下来,一口气看完了。中间有部分线索还挺明显的,但是我只猜到了第一层,没有猜到第二层。话说大侦探波洛也害怕看牙医,看来牙医是公认的恐怖啊哈哈哈。YouTube上有92年电影的资源,有空的时候看看!

一本关于山 / 河 / 湖 / 海的书:《海的那一边》

本书是关于一个叙利亚女孩逃离叙利亚和埃及,奔赴欧洲的故事,海的那一边就是美好的未来。故事主角杜娅和我年纪相仿,看的时候也恰逢阿富汗局势变化,很容易对她产生同理心。2012年,杜娅和家人不得不逃往埃及的时候,我高考结束,对未来充满期待。2014年,杜娅决定和未婚夫从埃及出发穿过地中海逃往欧洲的时候,当她在海上漂流挣扎求生的时候,我在享受我的大学生活。对我而言唾手可得的东西,杜娅却需要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去追求。然而又有多少人像杜娅一样从得以从苦难中逃生呢?阿富汗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叙利亚。看完之后揪心,难过,却也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可以变得更好一点…

9月

与你年纪相仿的作者写的书:《烟雾镇》

专门搜了一下90后作者才选了这本书。豆瓣上作者简介:“丁颜,女,1990年末出生,甘肃临潭人,现居兰州。”本书是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10篇小说,分为“临潭篇”和“东乡篇“。其中第一篇《有粮之家》最长,也收获了最多好评。作者描述的多是回民藏民的生活,宗教信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像我这样对西北生活不甚了解的读者,读起来十分引人入胜。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烟雾镇》的结尾:

而远处的雪山是淡淡的蓝色,是寂静的,雪山半腰里的云雾也是寂静的,缓缓悠悠地飘过来,堆成烟,堆成愁,这里一片那里一片,雾腾腾,无数重,笼罩在镇子的上头,也笼罩住世人的心,长恨着,感觉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也要坚守那也要坚守,真正是一种像刑罚一样的痛苦。

故事里,藏族女主人公与回族男主人公相爱,却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选择了坚守信仰而放弃爱情。这短短的一段话,把主人公心中的万千惆怅写得淋漓尽致,我读到的时候也觉得心都揪成了一团。

但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大东乡》,十九岁的女主人公,是刚刚成年却未完全成人的年纪,作者说:

感觉十九岁已经是个很老的年龄了,什么都懂得都明白。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依然是个孩子,那些曾经想让自己快速长大,快要将心脏顶得破碎的祈祷,以及拼命长大的努力好像都白费了,依然会害怕会伤心,依然不懂事,依然需要人提醒,需要人照顾。

天哪,这不正是我嘛,哪怕到今天,年纪上已经是成熟的大人了,对于生命和生活还是有数不尽的疑问。女主人公回到东乡,暂居在太爷爷太奶奶家里,他们“内心笃定,生性质朴、坚毅、坦荡”,说他们“治愈”了女主人公好像很cliché, 但他们确实给了女主人公温暖,哪怕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有这样一个可以汲取力量的地方,可以把自己埋起来疗伤的地方,真好呢。

一本买自独立书店的书: The Cancer Ladies’ Running Club

在坡的独立书店Littered with Books买的。书店靠近Chinatown, 周边都是一排排的旧式小楼,街景非常美。店如其名,书的种类也不少,还挺好逛的。

我买的这本The Cancer Ladies’ Running Club讲述的是女主人公体检查出乳腺癌之后的故事。其实现在癌症早已不是蒙着面纱的病症,身边或多或少都认识或听说过得了癌症的病人。但是这本书更集中于体现女性作为癌症病人的困境。一方面,乳腺癌涉及乳房切除手术,女主人公(或许也适用于大部分女性)焦虑于术后的自我认知。更重要的是,除了癌症病人这一重身份, 女主人公还拥有自己的职业,同时也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没有癌症的时候,在多重身份之间平衡已经足够困难了。我曾经想当然的以为,患癌后自然是把抗击癌症摆在生活的第一位,但来自其他身份的责任并不会因为你患癌而减少。书中,女主人公还需要处理来自公司合伙人的挑衅,青春期儿女的教育问题,母亲的习惯性的打击,还有丈夫职场关系带来的影响。多少次,我都想冲进书中,帮女主人公骂回来自各个方面的打击。幸好,她还有另外一群姐妹,她们也在遭遇她遭遇的一切,可以对她的经历更加感同身受,给她更多的力量。


继续阅读: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1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2

2021年主题阅读 Vol. 4

bookmark_border博一进度20趴

学校是奇怪的一年五学期制,于是在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学期就结束了。这个学期四门课,下午交了最后一个final, 马上出门逛了想去很久的公园。其实不是最后一个,还有一门课要交final paper, 但是暂时忽略吧。

刨去上课的时间,这个学期也在继续和M教授做项目,另外在本校也找了两个教授做项目,但还都非常早期。也在explore自己的兴趣。我还想学modeling, 学爬虫,学法语,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学期之间也没有休息时间,周四就开始新学期了,这两天还得把期末时拉下的研究项目相关的tasks补完。

和家里人视频的时候妈妈说,觉得我比上班的时候还辛苦。那可不是嘛。上班有下班的时候,虽然也有加班,但总归有把事情扔到一边的时候。念书毕竟是自己的事,有空闲就想看看paper,看看视频,哪有真的闲下来的时候呢。虽然也有意识地安排了休息的时间,安排周日下午出去走走,但是心里总装着事情,总想着再多做一点。结果休息其实也没有好好休息,匆匆忙忙的。每一步也在纠结。比如选择做哪个项目,选完之后又一直质疑自己是不是选中了最优解。不断怀疑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否在浪费时间。芭蕾课也上得特别少,基本上一周只有一节,偶尔才上两节。还以为会有时间再学一门乐器,全是白日做梦。

最近和同学聊到申请的事情,才意识到那对我来说是一段特别沉重的日子,我一点都不想回忆。但可能也因此忘记了我最初想读博的原因,想逃离toxic的工作环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松松垮垮的lifestyle. 结果现在仿佛把自己逼上梁山,完全没有了life. 这也算是当头一棒把自己敲醒吧。希望自己可以像很多年前的自己学习,不要太care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有什么shortcut, 方法论。静下心来做好手头上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多enjoyment, 更少焦虑。

也在疑惑是否应该从task-oriented转向time-oriented. 这个学期在用Notion做to-do list, 但是有的task可能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有时候task也不是特别容易define. 于是衍生出了熬夜,把其他事项拖好几天的问题。也会有暂时不想处理的事项,拖着拖着deadline就来了,只能草草了事。或许我应该尝试一下themed day, 把每天划成不同主题,比如research或者coursework, 或者具体到某个project. 不知道这样的方法会不会更有助于长期的项目呢。

长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