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拿到梦校的offer, 强行纠结几天后接了,也算是给申博的一年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心里其实一直有读博的想法。本科时候的研究项目虽然和玩儿似的,但做项目过程中,钻进一个问题研究,看paper, 写code, 找到答案或者证出假设,到最后成稿,带来的成就感不是假的。只是我做发展经济的项目,始终太远太虚,加上经济学科竞争激烈,毕业后还是决定先工作一段时间。印象深刻的是,带我做项目的教授,在知道我决定工作后,叹气说,太可惜了。
毕业后,我换了几份工作,却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道路要走向何方。我在我的行业里找不到role model. 哪怕多年后我做到了我老板的位置,我会更快乐吗?可能未必。又或者我需要赚很多钱吗?好像也不是,消费主义带来的快乐太短暂。加上工作环境苦闷,每天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没有真的intellectual challenge. 19年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想申请的field,申请的计划逐渐明晰。
各项准备中,标化成绩对我等小镇做题家而言可能是最简单的一部分。19年年末开始复习GRE, 冲动之下报了20年2月初的考试准备激励自己高效复习,没想到疫情爆发,考试直接延期。后来报了4月的在家考试,因为电脑出问题,又延期一次。最后7月终于考上了,幸好一次达标,不用再考。回想起来其实相当于考了三次,因为每次都花时间复习了… 9月考托就顺利多了,除了口语比想象中的差一点,但也够用了。
文书我也开始得很早,从3月开始就断断续续地写,写了大半觉得不对又推倒重来,反反复复,到9月才有完整的初稿。找了几个朋友帮忙看,自己也隔一段时间反复改。改字句,改结构,改到最后我和男票两人看到SOP都要吐了。11月的时候在论坛和小组发现大家都会到fiverr上找人帮忙修改,我也踩着12.1的死线找了一个,不得不说,物超所值。
整个申请过程中最最幸运的部分莫过于3月底认识了M教授,不仅offer了我和他一起做项目的机会,让我的SOP有东西可写,也邀请我参加他们学校的seminar, 由此加深了我对这个field的了解,也认识了一些教授。我的另两个推荐人是本科的教授,并不是这个field的,而我能拿到这么多面试,M教授的推荐信功不可没。给M教授发我的申请材料作为写推荐信的参考时,他还主动帮我改了SOP. 我原本担心他太忙了,没好意思提出让他帮我看。他也鼓励我,觉得我至少能拿6个offer, 这个鼓励支撑了我的心态平和很久。
材料准备好后,填表的部分倒是乏善可陈。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排名选了15所,后来又在朋友的建议下增加到18所,最后拿了7个面试,2个offer, 2个waitlist. I校是waitlist之一,后来再发的offer.
我一直按自己的pace前进,但是也有焦虑的时刻。一次是朋友和推荐人都提到,我选的学校太top了,竞争非常激烈,很有可能全聚德。虽然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还是会在内心深处怀疑自己,是我过于自信了吗?于是熬夜又挑了几个学校作为备选。一次是申请群里有一个小哥和我的学校list 80%重叠,推荐信也很强,甚至因为他在pre-doc而我在工作觉得他的背景比我更好一些。但是他也在担心全聚德,于是我也开始焦虑,担心申请不上,还要继续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怎么办。
我面试的心态也把握得不太好。最早收到了几所top school的面试,不由得沾沾自喜。然而面试完都很快地收到了拒信,虽然仍然陆续收到面试,但也是不小的打击。后来分析,面试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都是committee member面试,我对面试官的research并不一定感兴趣,因此没有表现得特别热情,大概面试官也由此觉得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吧。只能说缘分还浅。于是我既没有达成在伦敦散步的愿望,也没有弥补交换时被首选学校拒绝的悲剧。
庆幸的是在后来的一场面试遇到了熟悉的教授,他一直鼓励我,告诉我我的profile非常强, 就算有学校不给我发offer也大概率是因为觉得我太强了不会take所以不给我发。和我说if he could he would give me an offer immediately, but there are certain procedures they need to follow. 还和我说要享受这个过程,应该看成是我面试他们,我挑一个我觉得最fit的学校,而不是他们在面试我。我问advice的时候,也说一般学生我可能建议他们上些数学课但你应该完全没问题, so just chill. 无敌感动。无敌治愈。打完鸡血又觉得可以再坚持一会儿。
申请真的是马拉松。跑到后面越来越累。收到第一个exploding offer时,与其说是开心,更多的是意难平。男票说我表面上觉得自己很弱,可是心里又觉得自己很强。不无道理。我确实一直在自我挣扎。我能拿到几个tier 1学校的面试,难道不是说明我很强吗?然而面试的结果又不尽人意,不由得迷惑,到底是我的面试技巧差,还是不fit, 还是就是能力不够?申请的时候被劝多申保底的学校,我拿到这么多面试也超出他们预期,让他们很surprised. 但从结果来说他们的预期又没错。幸好再等等,终于被梦校从waitlist里面捞起来。
被捞起来的那天工作特别忙,下班回家路上才有时间查私人邮箱,出乎意料地刷到了offer. 那一瞬间真的觉得所有因为时差,开会,seminar, information session, 面试熬的夜,修的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我终于来到山脚下,可以开始爬山了。
最后小结:
What I think I did right:
- SOP写得早,改了n版,找了native speaker润色,最后成果还算满意。
- 遇见了M教授,收获了相关的研究经验和推荐信。这个的基础是我一直在坚持帮他做项目,哪怕他忙的时候,我也按自己的想法继续推进,不时给他update.
- 坚持看paper, 参加seminar. 这些变化都是日积月累的。我直到6月看paper都看不懂,但是到11月再回头看当时的笔记,好像有了一点点头绪,当然有很多问题现在也还是不懂…
What I would have done differently:
- GRE作文的分数还是差了一点,考完我也觉得偏低,但是实在不想再考,就let it be了。其实可以补一个writing sample作为自己写作能力的一个侧面说明。
- 可以写一篇Reaction Paper作为writing sample, 不用很长,2-3页就可以。我在准备的时候总觉得writing sample要写一份完整的report, 或者是research note, 而我的项目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但其实看了一篇很有启发的paper就可以写reaction, 也可以加深自己对paper的理解。
- 更主动地reach out. 虽然误打误撞认识了M教授,但其实有别的渠道可以更早地认识更多field里面的教授,也可以更主动地给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有兴趣的教授发邮件,还可以向本科的教授寻求帮助。但我因为太害羞,reach out的还是不够。
- 面试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展示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哪怕对面试官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也可以多谈谈对program里其他教授的研究的了解和想法,最好能和自己的研究兴趣结合起来。我看了其中一家top school一个教授的很多文章,然而因为面试官不是这个教授,我就只简单地提了一句,回想起来真想把当时的自己揍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