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在网易蜗牛读书的书架上躺了很久,最初马克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副标题“数据思考 避免情绪化决策”很合我的胃口,但当时想看的书太多了,马克了一堆便尘封了。后来有一天随意web browsing的时候,发现比尔盖茨推荐过这本书,副标题又再次击中我,于是马上翻出来开始看。
作者Hans Rosling是我很喜欢的一个TED演说家,但我看完序言才发现这本书的他写的。说起Hans, 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学上宏观经济时教授在课堂上播放的TED演讲视频,Hans用动态的气泡图展示过去几百年来各个国家的GDP变化,一张图中,既有时间维度的变化,也有每一个时间点不同国家之间的GDP大小比较,还有GDP per capita和人均寿命的关系。这种数据的呈现方式生动、形象、直观,我在课下还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是我开始喜欢数据分析的一个诱因。
在看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Hans是一名经济学家,没想到他其实是公共卫生领域出身,在研究健康与经济的相关性中,逐渐转向利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真实的世界。遗憾的是,他已于2017年因癌症去世,不能继续在理性思考的路上继续做引路人。
写书的起源是Hans发现,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商领袖,对于世界的认识仍然充满误解和偏差。作者认为,其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情绪化的本能和过分情绪化的世界。
本书的结构简单直接,主干部分每一章介绍一种常见的的思维惯性,包括一分为二的二元化思维、关注负面消息的负面思维、忽略曲线发展趋势的直线思维、被媒体利用的恐惧本能、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的规模错觉、标签化导致的以偏概全、命中注定的宿命论而忽略微小的进步、局限在单一视角、将错误归咎他人和情急生乱而失去理性。针对每一种思维惯性,作者都会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并详细阐述这些思维惯性是如何将我们引入歧途,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
把世界一分为二是简单、直观而且情绪化的方法。
这些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在观察世界,寻求事实的时候,总是倾向简单化、情绪化的道路。独立、深入、理性地思考,已经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而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让我们在情绪化的道路上越来越远。尤其在现今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愈加趋向于看到吸睛的内容,于是情绪被进一步放大,想象中的世界被进一步扭曲。媒体对信息的过滤,不论是出于自我审查,还是为了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吸引流量,都会导致新闻报道只披露局部信息,关注极端案例,放大情绪。
对应十种思维惯性,作者也介绍了相应的破解之法。总体而言,以多视角观察这个世界,避免情绪化思考,学会消化和吸收媒体的信息,而不是局限在既定的单一思维方式里,让新闻媒体牵着鼻子走,才是解决知道。然而知易行难,只能时时提醒自己,关注数据,并从另一个角度看看。
作者多次强调,
事实往往非常复杂,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原因。
简单的二元化、直线化、由情绪控制的思维,当然能让你无须深入思考便能自我感觉良好的得出仿佛逻辑自洽的结论,但是,这真的是事实吗?
你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该责怪谁。
事实往往隐藏在未经淘洗的信息和固有的思维之后,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美好,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